2017年,全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6.6%提升到16.8%。同时,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连续六年下降,去年全年减少600万人。
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公报》),显示了中国人口结构的新变化。
根据《公报》,截止到去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比上年末提高1.15个百分点。
去年是全面两孩政策正式实施的第二年。由于从政策落地到备孕、生产还有一段时间,人口学者预测,全面两孩的政策效应应该在2017年充分体现。根据《公报》,去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低于2016年的1786万人。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认为,去年少儿人口比重微升,有几种可能:一是统计误差,或者过去隐匿的人口现在暴露了;二是近年生育政策调整可能刺激了最低年龄组婴儿人口的微增。
“如果少儿人口比重增加是真的,这是利好。但是,短暂的回升,难以改变低生育的状态。”穆光宗说。
人口学者、华侨大学兼职教授姚美雄表示,去年少儿人口比例增加是生育潜力堆积释放的结果,但增加的幅度较低。他预测,随着活跃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2018年开始出生人口将较大幅度减少,少儿占比将回落。
《公报》还显示,去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为90199万人,比上年减少了600万人。自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六年减少,减少总量已经达到2500万人。
目前27个省会城市中已经有18个城市发布了2024年人口数据。可以看到,在大多数省份常住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省会城市却依然保持正增长。
目前已有28个省份公布了2024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其中,有8个省份常住人口呈正增长,2个省份常住人口与上一年持平,有18个省份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减少。
在出生人口数量方面,广东、河南、山东位居前三。
一方面,人口继续向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在省域内部,人口向省会等中心城市集聚。
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成渝地区,已经成为人口流向新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