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产业从不缺资本围绕,热点项目更是如此。
新年伊始,两笔CAR-T细胞免疫疗法项目的融资触动了医疗行业和投资圈的神经。3月2日,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宣布与投资人签署6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81亿元)的Pre-C轮融资框架协议;3月8日,药明巨诺也宣布完成9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71亿元)A轮融资。
CAR-T全称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是一种个性化肿瘤治疗方法,原理是从患者的供血中分离T细胞,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在体外给T细胞加入一个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使其可以特异性识别和杀伤癌细胞,在体外扩增后再次注入患者体内。
2016年12月,国家药审中心(CDE)发布《细胞制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表示,细胞制品未来将按药品评审原则进行处理,为中国CAR-T申报指明方向。
2017年末,CAR-T细胞免疫疗法正式引爆了中国医药圈。去年12月,南京传奇、科济生物、博生吉安科等公司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密集获得CFDA的临床试验申请受理,复星凯特也启动上海张江CAR-T细胞治疗中心。业内预计,CAR-T疗法将在2020年左右正式上市。
愈发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下,资本追捧进入白热化阶段。多位医药投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投资方对于CAR-T项目表现出较大兴趣,近期融资案例也比较多,是一个追逐热点。
“目前关于CAR-T的政策已经明朗化,大家预期产品会在2020年上市,这个时候投资进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投资空间也会比较大。” 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宗海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
资本的进入或成为CAR-T疗法产业化的助燃剂。“药明巨诺在生产上也有药明生物作为主要基础,且有多家知名机构参与,应该可撬动不少资源,有助于国内细胞治疗行业的发展。” 联新资本高级投资经理姜韵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当然,动辄数亿规模的资本投入下,投资方不仅要跟随热点,更看重投入后的实际回报。“CAR-T临床试验对和生产设施投入对资金的要求比较高,投资这类项目,一般需要考虑其适应症和研发风险,回报率则与项目所处阶段等有关。”姜韵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进入,2018年CAR-T疗法将迎来更多革命。“2018年将会有更多的注册临床研究出现,同时,随着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技术革命也将愈演愈烈。”李宗海表示。
然而,抛开锦上添花的资本介入,CAR-T疗法在中国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在CAR-T疗法上,更多的技术革命可能会出现在国外,因为之前国内对这方面的技术投入和创新投入还是太少了,这是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李宗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我国医疗领域对外资的开放是循序渐进的,最新的文件还未涉及具体的政策细则,后续还要看各个城市和自贸区相关政策的落地情况,以及外商对中国的投资意愿。
该仪器可以利用高强度超声波精准破坏肝癌细胞,无需开刀手术就能消灭肿瘤。但专家表示,这新技术目前仅能作为现有手术或者化疗等治疗方法的补充,临床上的价值有多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辉瑞全球目标,到2030年将推出至少8种重磅抗肿瘤产品,新肿瘤产品将撑起肿瘤业务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在临床上,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预后较差,存在很大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已有研究显示,抗PD-1单抗可以为这类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质子治疗是目前全球顶尖的肿瘤治疗技术,国产首套质子治疗系统的研发制造也是国内高端医疗装备十年变迁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