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产业从不缺资本围绕,热点项目更是如此。
新年伊始,两笔CAR-T细胞免疫疗法项目的融资触动了医疗行业和投资圈的神经。3月2日,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宣布与投资人签署6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81亿元)的Pre-C轮融资框架协议;3月8日,药明巨诺也宣布完成9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71亿元)A轮融资。
CAR-T全称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是一种个性化肿瘤治疗方法,原理是从患者的供血中分离T细胞,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在体外给T细胞加入一个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使其可以特异性识别和杀伤癌细胞,在体外扩增后再次注入患者体内。
2016年12月,国家药审中心(CDE)发布《细胞制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表示,细胞制品未来将按药品评审原则进行处理,为中国CAR-T申报指明方向。
2017年末,CAR-T细胞免疫疗法正式引爆了中国医药圈。去年12月,南京传奇、科济生物、博生吉安科等公司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密集获得CFDA的临床试验申请受理,复星凯特也启动上海张江CAR-T细胞治疗中心。业内预计,CAR-T疗法将在2020年左右正式上市。
愈发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下,资本追捧进入白热化阶段。多位医药投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投资方对于CAR-T项目表现出较大兴趣,近期融资案例也比较多,是一个追逐热点。
“目前关于CAR-T的政策已经明朗化,大家预期产品会在2020年上市,这个时候投资进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投资空间也会比较大。” 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宗海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
资本的进入或成为CAR-T疗法产业化的助燃剂。“药明巨诺在生产上也有药明生物作为主要基础,且有多家知名机构参与,应该可撬动不少资源,有助于国内细胞治疗行业的发展。” 联新资本高级投资经理姜韵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当然,动辄数亿规模的资本投入下,投资方不仅要跟随热点,更看重投入后的实际回报。“CAR-T临床试验对和生产设施投入对资金的要求比较高,投资这类项目,一般需要考虑其适应症和研发风险,回报率则与项目所处阶段等有关。”姜韵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进入,2018年CAR-T疗法将迎来更多革命。“2018年将会有更多的注册临床研究出现,同时,随着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技术革命也将愈演愈烈。”李宗海表示。
然而,抛开锦上添花的资本介入,CAR-T疗法在中国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在CAR-T疗法上,更多的技术革命可能会出现在国外,因为之前国内对这方面的技术投入和创新投入还是太少了,这是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李宗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中国生物药企近年来已经成为这一全球最重要的医药投资会议的焦点。客观上,中国创新药经历了约20年的积淀,也到了足以能够吸引大药企关注的时间点。
谁在套现?
目前,全球在不同临床试验阶段的基因疗法已经多达2000款,其中,用于肿瘤疗法占比高达53%,非肿瘤疗法为47%。
无论是从“0到1”的创新性研究还是从“1到100”的延续性研究,解码生命科学离不开对创新化、科学化研究范式的探索。
科技富豪马斯克的“星舰”上演的“筷子夹火箭”、我国国科学家对于迄今最古老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的发现、以及第三种磁性材料的发现等重大科学成果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