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中作出贡献,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环保信用评价”,环保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国家、省、市、县等各个层面的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基本建成,环保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效运转。
全国人大代表方燕认为,目前,我国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在评价指标、办法、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评价指标过多、部分评价指标不适用、重复等,同时全国评价标准不统一,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的应用,当前联合激励与惩戒方式应用也不够精准。
她举例,当前企业环保信用应用时只考虑了信用级别,比如限制贷款,但对于企业愿意投融资来改善环保工作没有提及是否应该提倡有条件的支持。例如,如果企业做出公开整改承诺,并允许社会组织及公众监督,是否鼓励提供限定性贷款。
方燕建议,增强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的可操作性与合理性,提升企业环保信用制度立法层次,强化环保信用立法的法律责任体系,建立全国统一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化系统。
方燕认为,可以建议借鉴排污许可证的运作方式,建立全国统一的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化系统,避免各地再重复投入建立各种各样的信用评价系统,进而借助此系统统一全国企业环保信用的评价标准,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对外实时发布企业环保信用变化。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国际范围内公认的助推生态文明治理的重要工具,但在我国发展缓慢、并未起到相应作用,由于该险种属于商业保险,企业投保意愿不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企划部资深经理周燕芳建议,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建立覆盖全国的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为核心,完善配套政策,强化“谁污染谁担责”机制,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周燕芳表示,建立强制环责险制度,可以弥补环境风险管理工具“短板”,发挥环境政策协同效应。同时,可以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她还提出,应优化地方政府在环责险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撬动作用,例如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全国的推广等;加强环保部门与保险行业的协调与合作等,推动环保部门与保险公司的数据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建议,通过5项措施推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他建议,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包括建立区域环境容量评价制度,指导排污权交易价格、环境保护税税额制定;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制度配套的相关条例、规范,提升可操作性、公平性等。
同时,完善有助于大气污染治理的价格、财税、金融、信贷政策;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公平、诚信、奖惩分明的市场秩序和竞争环境;强化环保治理技术指导服务,从国家层面统筹,建立与环保标准配套的可行治理技术清单,降低企业技术选择难度和风险;还有加强舆论引导。
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征信支持力度,有效增加专业化特色化征信供给。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必须从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入手,推动企业与地方政府共同转变发展思路,实现协同治理。
创新工艺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多绿色低碳、符合循环经济的时尚产品。
“未来,要想长久地从海洋获取福祉,需要走一条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蓝色海洋经济之路。”
【编者按】随着ESG多项国际准则生效实施,ESG的发展进入新纪元。2024年,ESG理念迎来2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第一财经联合推出“ESG+20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系列访谈”节目,通过对话20位中国企业家的形式,结合实地走访受访企业的实践成果,探讨中国企业领导者在可持续发展、ESG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洞见、成果和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