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资讯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首家中企挪威上市,中国化工借并购打造全球硅产业新布局

第一财经APP 2018-03-22 18:01:18

作者:祝嫣然    责编:胥会云

中国蓝星通过一系列并购及整合,形成了完整的硅产业链,硅产业竞争力已位居全球前列,成为从金属硅到下游有机硅特种产品应用的全球一体化硅产业领导者。

第一财经记者从中国化工集团了解到,中国化工旗下中国蓝星所属海外企业挪威埃肯公司顺利完成IPO,于挪威时间3月22日在奥斯陆交易所正式上市,成为首家在挪威上市的中资企业。

由此,埃肯公司成为仅次于德国瓦克的第二大全球硅产业一体化上市公司。中国蓝星通过一系列并购及整合,形成了完整的硅产业链,硅产业竞争力已位居全球前列,成为从金属硅到下游有机硅特种产品应用的全球一体化硅产业领导者。

专业整合全球硅产业链

中国化工表示,此次IPO项目募资的资金将部分用于提升国内企业综合竞争力,符合国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利用欧洲优质资产提升和带动中国国内产能升级换代,进而辐射全球市场,符合 “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的四大指标,是典型的政策和市场嫁接成功案例。

此次埃肯公司通过IPO发行新股募资,其中部分资金将用于整合中国蓝星旗下两家国内企业,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下称星火有机硅)和蓝星硅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兰州硅材),以实现蓝星全球硅产业一体化管理。

硅是重要的石化替代材料、能源材料和电子材料,中国的硅产业发展曾举步维艰。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便开始了有机硅的研发,但由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落后,始终没能形成规模化生产。

1997年5月9日,在时任蓝星公司总经理任建新带领下,第29次一举试车成功,中国第一套工业有机硅生产装置正式启动,终于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六个规模化生产有机硅的国家。如今,中国有机硅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年产量达数百万吨。

瞄准硅材料潜在的巨大空间,中国蓝星围绕硅产品线构建起完整的产业布局。在先后重组星火有机硅、并购法国BSI以及挪威埃肯公司后,蓝星获得了从金属硅、有机硅上下游、铸造产品到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全系列生产能力。

2017年6月,中国蓝星正式宣布星火有机硅和兰州硅材并入埃肯。自此,埃肯整合了蓝星旗下所有与硅产业相关的业务,既保障了金属硅原料供应,又获得了强大的硅产业专利技术与创新研发能力,通过科学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创新产品,并通过遍布全球的分销网络,送达各区域市场目标客户。

从产能布局上看,蓝星硅产业链的内部整合将实现全球化的产能分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区域市场目标客户的统筹化、集中化,提高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灵活性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在市场优势方面,蓝星硅产业链条中的各企业可以共享目标市场的优势积累,并充分挖掘新型地区市场潜力,实现渠道共享和协同销售。未来,埃肯还将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统一品牌形象,强化品牌战略管理。

不止“走出去” 还要“走得好”

此次埃肯启动IPO项目,中国蓝星将减持股份,但仍将保留长期持大多数股份股东身份。近年来,中国蓝星积极实施全球业务战略,通过一系列国际并购,启动了从本土企业向全球化公司的新一轮升级,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且“走得好”做出了实践探索。

1984年,在甘肃兰州,时任化工部化工研究设计院团委书记的任建新,带领七个半人借款一万元成立中国第一家专业清洗公司中国蓝星,凭借一项专利技术,开创中国第361行——工业清洗。因为填补工业服务空白,蓝星迅速获得成功,公司整体迁至北京并上市。

至今中国蓝星已经完成了5次国际并购,其并购目标也从获得技术转向延伸产业链、实现转型升级。2006年1月17日,中国蓝星成功收购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产企业——法国安迪苏公司100%的股权,成为迄今中资在法国工业领域的最大并购案。

2006年4月3日,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的乙烯生产商和唯一的聚乙烯生产商——凯诺斯公司100%股权。2006年10月26日,收购法国有机硅公司100%股权,中国蓝星成为全球第三大有机硅生产企业。2011年4月14日,收购挪威埃肯公司,进一步完善蓝星硅产业链并拥有了世界先进的冶金法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

2015年5月13日,中国蓝星收购REC太阳能,开启了埃肯太阳能与REC太阳能的业务整合及价值链优化进程。在此基础上,自2015年开始,埃肯、安迪苏均以自身为主体,开展了一系列的补强性并购,安迪苏近期斥资2亿美元完成了对全球饲料添加剂生产商纽蔼迪的收购。截至目前,中国蓝星海外资产占比超过50%,利润占比超过80%。

优秀海外企业的加入,不仅为蓝星这样的国内企业带来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在帮助国内企业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为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优化提升带来了积极的实践。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