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独家 | 德奥通航资金链临危再曝巨亏,“德隆系”老套路又陷滑铁卢

第一财经APP 2018-04-19 09:48:59

作者:王娟娟    责编:黄向东

5年来,梧桐翔宇数度“画饼”,推动德奥通航重组,但均以失败告终。长袖善舞的“德隆系”也一直未能卖壳脱身,反倒深陷德奥通航的麻烦之中。

2013年6月,与“德隆系”旧部存有千丝万缕关联的梧桐翔宇入主德奥通航。5年来,梧桐翔宇数度“画饼”,推动德奥通航重组,但均以失败告终。长袖善舞的“德隆系”也一直未能卖壳脱身,反倒深陷德奥通航的麻烦之中。

4月16日,德奥通航发布业绩修正预告,因审计机构要求公司对通航子公司涉及资产全额计提减值,原本预计亏损7251万元,扩大至亏损4.75亿元,同比暴降93倍。业绩“大洗澡”后,德奥通航的净资产也由原来的2.75亿元,骤降至-1.47亿元。德奥通航称,将中止对海外通航板块的资金投入,这意味着梧桐翔宇入主后为其打造的家电和通航“双主业模式”面临崩塌。

放弃海外通航板块的德奥通航目前正处于停牌之中,而停牌理由却正是准备收购通航板块资产,交易金额将不低于10亿元。不过,无论是德奥通航还是梧桐翔宇,干瘪的钱包都让这一重组随时可能面临“流产”的境地。德奥通航逾2亿元银行贷款逾期,尚未解决。梧桐翔宇则因为债务纠纷, 持有的德奥通航6539万股份已被全部轮候冻结。

实际上,梧桐翔宇入主德奥通航以来,增发重组计划就不曾间断。尽管多数流产,但公司却得以堂而皇之的超长期停牌。有接近“德隆系”的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表面上德奥通航的控制权、管理层3年来已历经过多次变更,但真正的控制者始终是五年前重回A股的“德隆系”。而试图东山再起的“德隆系”却遭遇市场环境剧变,原本擅长的股价运作套路失效,自身也面临资金困局。

任性跨界 业绩变脸

“审计机构与公司管理层进行了数次沟通后,要求公司对通航子公司按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处理,对相关涉及的资产全额计提减值。”对于2017年亏损激增4亿,德奥通航将理由解释为减值计提。

德奥通航的业绩变脸早有征兆。在2月25日的业绩快报中,该公司即公告称,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要求公司对通航板块资产计提减值,如要求调整金额大,则2017年度的实际数据会与本公告数据存在大差异。

同时变脸的还有德奥通航的战略,此前2月25日公司表示,随着董监高调整到位,公司重组了通航板块业务负责团队,重用国内外一线精兵强将,接下来公司将努力推进与科比特航空的重大资产重组,全面进行国内外资产整合,珍惜资本投入,以此实现经营业绩的根本性好转。但到了3月19日,德奥通航又突然公告称,将中止对Hirth、Mesa、XtremeAir、Rotorfly、RSG、ASE六家海外通航子公司资金投入,待法院管理人正式确立解决方案后它们将正式进入清算流程。

截至去年底,德奥通航对上述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值约为1.20亿元,债权1.48亿元,若进入清算程序,德奥通航将对相关投资、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究竟计提多少,德奥通航并未披露,只称“预计公司2017、2018年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上述六大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飞行器以及飞行器发动机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维修等。2013年6月,梧桐翔宇入主德奥通航,2013年8月,德奥通航即开始跨界当时市场大热的通航产业,开启了海外眼花缭乱的收购。2013年至2016年,先后入手这6家公司,其中不乏和Rotorfly一样,曾是梧桐翔宇的关联资产,收购装入上市公司。

彼时,德奥通航的这些收购获得多家券商分析师推崇,称其将在千亿市场翱翔,一度引得市场对公司双主业的构想憧憬万分。但回头看,这些公司即使收购时也是资质颇为平庸的。以最早收购的Hirth为例,2016年3月,德奥通航以出资约3311万收购这家德国公司100%的股权。资料显示,收购前该公司已资不抵债,而收购后,亏损局更加难看。截至2017年年底,该公司净资产-100.57万元,当年净利润-1445.90万元。

对此,德奥通航表示,为支持通航业务的发展,公司近三年开展了多项直接和间接融资,不过因遭遇2015年股市暴跌和证券市场监管调整等因素,导致无法通过再融资募集资金置换前期投入,部分海外子公司因资金投入不足亦未能实现商业化运营,连续多年持续亏损状态。德奥通航承认,目前这些公司难以有现金流维持最低限度的运营资金,上市公司也很难再以自有、自筹资金方式继续投入资金。

因年报尚未披露,德奥通航2017年全年资金链窘境难窥全貌。以去年三季报数据为参考,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德奥通航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1.14亿元,同比下降了近23倍。而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末,德奥通航的短期借款余额为3.52亿元,长期借款余额为1.39亿元。

今年3月15日,德奥通航再揭公司资金链危机,披露公司两笔共计2.05银行贷款逾期。截至目前,贷款尚未归还,已由第三方资管公司介入。

超长停牌之谜

梧桐翔宇入住后,德奥通航成为了A股的重组和停牌专业户。

2014年,开始大张旗鼓收购海外通航子公司后,德奥通航欲通过配股发行,拟募资不超过6.4亿元人民币,之后又以重组为由取消上会。2015年10月,德奥通航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计划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不超过48.96亿元,方案拉锯一年最终失败。

两次再融资未果后,德奥通航表示,将通过自筹资金、筹备产业基金投入等方式推进通用航空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

通航产业重组不顺,德奥通航于2016年12月底开始停牌再度策划重组,3个月后,正式拉开了收购珍爱网的序幕,一度被外界认为梧桐翔宇即将卖壳脱手。但这项持续了近一年的重组计划,最终遭到监管叫停。

2017年11月6日,停牌近1年的德奥通航复牌,随后股价接连下挫,21个交易日跌幅近五成,市值蒸发近30亿元。2017年12月4日,德奥通航再度紧急停牌策划重组。

2018年1月,德奥通航披露此次重组拟定增收购通用航空业务相关资产,预计交易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2018年2月,又披露标的为深圳市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科比特”)100%股权。

天眼查信息显示,于2014年10月注册的科比特,主要从事多旋翼无人机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注册资本约508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3月1日后的重组进展公告中中,德奥通航对重组标的和金额均未再涉及,只称公司聘请的各中介机构正在对标的公司进行尽调,审计、评估等有关工作尚未完成,交易方案仍处于商讨、论证阶段。而随着对国外通航子公司“断水”,2亿银行贷款逾期,这项重组是否会受影响,最终命运尚未可知。

“银行贷款逾期,为什么还有资金收购深圳科比特?”对德奥通航重组的真实性已有股东对提出质疑,中小股东亦在互动平台不断催促上市公司复牌,但对此,德奥通航均未作出回应。

“重组一停牌停一年,实际上是在利用市场规则打擦边球。”上述接近“德隆系”的受访人士认为,德奥通航超长期停牌,对于梧桐翔宇而言至少保证了质押融资的安全。德奥通航披露,梧桐翔宇共持有公司6538.77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4.66%,已全部被以“业务需要”为理由进行质押融资。

“德隆系”陷困局

尽管极力撇清,隐匿持股,但盘根错节的关联,梧桐翔宇依然被认为是“德隆系”回归A股后的资本运作平台,而该公司入主德奥通航也被当做“德隆系”复出资本市场的标志项目之一。5年过去了,伊立浦改名德奥通航多时,从家电行业到大玩通航重组,跨界故事却连连失效,股价不升反跌,将所持股权全数质押的“德隆系”风险不言而喻。

2013年6月,梧桐翔宇以3.08亿元受让伊立浦3846.34万股股份,占当时公司总股本的24.66%,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凤凰卫视创始人刘长乐的女婿——张佳运。

“刘和德隆一起做生意,但并没有赚到什么利润,也就退出了。”上述人士向记者透露,2013年入主德奥通航时,梧桐翔宇实际控制股东是梧桐投资,从当时的披露信息来看,梧桐翔宇股权上的实际控制人为张家运。但原德隆集团执行主席——向宏彼时任梧桐投资董事、总经理两职,执掌经营,实际操盘。

当时多家媒体报道称,梧桐投资被认为是香港梧桐资本集团(下称“梧桐资本”)在A股的运作平台,刘长乐任董事局主席,向宏任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副总裁郑悦曾是“德隆系”掌控恒信证券后派任的总裁。收购德奥通航后,原德隆集团欧洲公司总经理朱家钢,出任了德奥通航东董事长、总经理。

2016年12月16日,由自然人宋亮控股的华亚博纳、北京瀚盈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接盘了刘长乐家族手中梧桐翔宇的部分股权和股份表决权、成为德奥通航的实际控制人,随后“梧桐系”从德奥通航撤离。从工商信息来看,这两家公司注册地均在北京,接盘德奥通航不久前才成立。

在宋亮成为实际控制人之后,德奥通航高层走马更换,朱家钢、王鑫文先后离任德奥通航董事长、法人代表。今年3—4月,自然人张之珩、宋子超分别被推上了德奥通航的董事长、财务负责人之位。但控制权及高管的变更中,德隆足迹依然若隐若现。

德奥通信在披露的宋子超履历材料中称,宋亮及其他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之间无任何关联关系。但蹊跷的是,记者了解到,“德隆系”与德奥通航、宋亮名下企业、以及宋子超的前东家睿德信实际上在同一地点办公。记者查阅公开招聘信息发现,宋亮所控制的北京瀚盈招聘信息披露的地址在北京某公园附近,德奥通航、睿德信也均在此处。

从德奥通航近五年的股权、高管变动来看,复出的“德隆系”被媒体曝光后变得更为低调,始终隐匿背后,而被推向前台的自然人越来越名不见经传,与这些人相关的投资公司也多突击成立。

除了德奥通航,复出A股后,被市场所熟知的“德隆系”案例还有斯太尔、中捷能源、皇台酒业等,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均是具备较高重组预期,甚至已沦为壳股。接近“德隆系”负责项目运作的人士称,回归A股的“德隆系”并无心实业经营,运作模式都是“找壳装资产做股价”。

监管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收紧,再融资新规出台,各类“讲故事”的重组都受到持续的监管高压,造成“德隆系”所擅长的股价运作套路在如今的市场失效,卖不出去的上市公司自然成了“烫手山芋”。“找了很多项目,但市场环境大变,没能做成,不少跟德隆绑在一起的债权人都亏了,德隆自己资金压力也比较大。”该负责项目运作人士称。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