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被美国商务部一拳击倒后,国内纷纷痛骂中国不注重自主研发,以至于被人卡住。有人说,假如中国重拾当年勒紧裤腰带搞原子弹的风格,中国人不愁搞不成牛逼的芯片。
这种看法,其实大谬。
实际上,中国不是不注重自主研发,有机会看看国内在各个高新技术上的投入,简直海了去了,笔者以前就是做材料科研的,国家每年的经费发放向来是不计成本。说中国政府不重视自主研发,简直是天大的冤枉。
那么,为啥中国人能够做出原子弹,却在芯片上不能直追美国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原子弹是国之重器,是不考虑成本、不在乎收益的高科技武器,国家可以通过举国之力,不惜代价投入,只要能够做出来就行。但芯片不同,别看它看起来不起眼,但它是一种高科技的商品。高科技商品要想成功自主,会比制造原子弹困难一万倍。
理解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样的商品能够成功?
物美价廉的商品。
某些人说,中国人需要动员举国之力、不惜代价地发展芯片。然而,这句话本身就意味着中国生产的芯片成本将远比美国人来得高,更不用说性能很可能比不上美国人早已成熟的技术(比如中芯在搞28纳米制程芯片,但良品率太低,且人家台积电已经开始量产7纳米了)。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你生产再多的国产芯片,也不过是失败的商品——性能糟糕、价格高昂,没有人会购买的。就像一部有着IPhoneX的价格、性能却是大哥大的手机,再多的宣传,也不可能使之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的。最后,这些物劣价高的产品只能堆积在库房里。这也意味着,别人生产越多,赚钱越多;你生产越多,亏损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不计代价投入,不过是不计代价地亏钱,直到破产完蛋。
所以,中国可以通过举国之力搞出原子弹,却很难通过举国之力做出成功的芯片(苏联也是如此,除了举国支持的军工以外,其他产业毫无竞争力,技术水平极低)。这是商品的属性决定的,而不是中国人的雄心能决定的。毕竟,造出商品就是为了盈利。
那么,中国人怎么才能在芯片技术上超越美国呢?
事实上,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只有两个办法:
第一,中国必须与技术先进的西方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开放和技术交流,这是提升自身产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今天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台积电),其相当多的产业技术之所以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离不开西方特别是美国对其的技术开放(台积电的建立靠的是美国的人才;三星的发展离不开英特尔的技术支持)。
就像19世纪的美利坚坚持韬光养晦,与欧洲各国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成功地提升了国内产业技术水平。
第二,中国必须建立创新文化的氛围,逐步确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这样才能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19世纪的美国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逐渐主导了第二次、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最终实现了对欧陆强国在技术上的弯道超车。笔者曾经阅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德军将领写的回忆录,当时这位将军还嘲讽美国汽车的技术不如德国精湛,但是随着美国主导了信息技术革命,谁还敢嘲讽美国在汽车技术上的劣势?
中兴事件之后,国人惋惜可以,但那些将研发原子弹的经验套用在芯片上、认为不惜成本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人,实际上完全忽视了芯片竞争本质上是商品竞争,而商品竞争的本质就是成本竞争!
所以,当你忽视成本谈商品的时候,你已误入歧途!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王陶陶”微信公众号
当月中美贸易确实出现了较大跌幅却远未归零。有些中国输美商品出现了60%以上塌方式的下跌,但其占比较低。
“我们对伊朗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成员国所属权利的立场完全明确,不容解释。无论何种情形或情况,伊朗都不会允许这一权利被剥夺。”
中方有意愿也有能力与美方加强合作,帮助美国解决贸易失衡和制造业回流的关切。但这涉及美方对中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管制政策,以及美国对中国投资审查政策的检讨和调整。
建立中美常态化沟通机制的象征意义相对更重要。
本次会谈的核心可以总结为:豁免极度不合理的超高关税,暂停实施部分对等关税,以及标志着中美建立了常设沟通机制,后续一系列的谈判和拉锯还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