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慧眼
本次贸易谈判中美建立了常态化的沟通机制的象征意义相比关税的具体比例变动更重要。从对中美双方经贸利益的影响来看,90 天关税暂停期为企业调整供应链创造了窗口期。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重新规划生产布局,降低因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美国的进口商和消费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更具价格优势的中国商品,缓解通胀压力。
本次谈判成果显著,不仅体现在关税税率的大幅调降,更在于双方对合作态度的积极评价。但需注意,中美贸易问题根植于结构性差异,难以通过单次会谈彻底解决。回顾美方前政府时期的摩擦历程,从冲突升级到阶段协议达成,再到近期风波的全球外溢效应,均表明经贸关系的改善需建立在持续对话与互信积累之上。
然而,中美在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深层领域的博弈仍将长期存在。中方需以战略定力应对美国政策反复性,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和反制工具箱建设,为谈判积累更多确定性筹码。
我国出口结构正处于由“中低端量大”向“高端智造”跃升的关键阶段,而“高端制造”是我国能够硬杠美国的核心支撑。应继续深化在通信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性突破,在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积极探寻全球合作,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在不影响战略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全球范围的专业分工和资源配置获得的收益十分巨大,不能轻易放弃。对于战略性的行业,由于中小经济体和大量第三世界经济体不存在通过完备的供应链保障国家安全的问题,中国应努力拓展这些国家的市场,为提升中国战略性行业的竞争力服务。在一般性的行业,中国更应该鼓励推进全球化。
海外观察
美国经济“滞胀”风险上升,衰退预期发酵,通胀压力加大。2025年一季度,美国实际GDP季调环比折年率为-0.3%,为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收缩。美国对全球尤其是中国加征关税,将显著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加剧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增加居民生活成本。特朗普试图以长期经济代价换取短期政治利益,但随着美国经济“滞胀”风险升高,特朗普也不得不作出让步。
美国金融市场全面承压,一度遭遇罕见的“股债汇三杀”。4月2日“对等关税”公布后的两个交易日,美股市值蒸发超6万亿美元;美元持续快速贬值,美元指数一度跌破99;4月4日至11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4.01%飙升至4.48%,五个交易日内上涨了47个基点,美债收益率上涨将导致美国政府债务融资成本显著抬升,对特朗普政府形成实质性压力。4月以来,特朗普多次通过社交媒体发声,呼吁投资者购买美国股票。在此前美债市场。
中美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外贸企业开始恢复出口订单,但面临航运紧张和订不到足够货柜的问题,一些企业转向内销市场以分散风险。
本次会谈的核心可以总结为:豁免极度不合理的超高关税,暂停实施部分对等关税,以及标志着中美建立了常设沟通机制,后续一系列的谈判和拉锯还将持续。
第一财经每日早间精选热点新闻,点击「听新闻」,一键收听。
中国政策应对:加紧落实存量,增量短期关注政策性金融工具。
第一财经每日早间精选热点新闻,点击「听新闻」,一键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