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深圳按“10+1”模式支持深汕特别区,6月底前理顺机制

第一财经APP 2018-04-25 15:14:23

作者:王玉凤    责编:杨志

合作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距广州200公里、深圳60公里、香港82海里,包括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

深汕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确立7年后,各项调整工作有了更快速及实质的进展。

近日,深圳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实施《关于深圳市组织实施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制体制调整的工作方案》,清晰地对该区域的发展进行新的布局。《方案》从四大方面理顺体制、机制,包括工作关系、中央和省事权的落实、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从而实现交通、产业、政策一体化。

第一财经记者从当地一位官方人士了解到,《方案》强调要将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合作区”)作为深圳市一个重要的经济功能区,按“10+1”(深圳市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并最晚在2018年6月底之前完成组建合作区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理顺工作关系、中央和省事权的落实和规划建设等事宜,争取5年内合作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由深圳市相关部门牵头或负责

合作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距广州200公里、深圳60公里、香港82海里,包括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

2011年2月1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正式成立合作区。

自2017年,深圳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合作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全面接手主导工作。其中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深圳市统计局今年4月中旬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合作区的GDP首次纳入深圳GDP中。

上述官方人士介绍,《方案》强调要及时解决合作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动体制机制调整落实到位,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资源配置力度,加快合作区与深圳在政策法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

具体要如何实施?《方案》强调,成立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合作区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

前述人士称:“在成立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工作领导小组上, 小组成员主要由深圳市相关人员担任。在组建合作区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上,主要是由深圳市相关部门牵头或负责,深圳市其他部门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参与。”

大部分事宜要3月底或6月底前完成

《方案》强调,理顺“四镇一场”工作关系,包括:鹅埠镇、小漠镇、鲘门镇和赤石镇(含圆墩林场)按行政区划有关规定和调整程序改设为街道,开展居民身份证、户口本等更换工作。

《方案》也强调,推动涉及中央和省事权有关事项落实,包括:落实合作区财税纳入深圳市区财政体制范围,由深圳市区全权管理。按程序报请合作区地税局由广东省地税局管理调整为深圳市地税局管理,报请国家税务总局将合作区国税局调整为深圳市国税局管理等。

《方案》还强调,要强力推进合作区的规划建设,包括:编制合作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与深圳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做好统筹衔接;将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五年发展规划统筹纳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

上述人士表示,在组建合作区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理顺“四镇一场”工作关系、推动涉及中央和省事权有关事项落实和推动规划建设上, 大部分具体事宜均要求在2018年3月底或6月底之前完成。

第一财经记者也从合作区一位房地产中介小洪了解到,合作区内已经建成的商品房不多,现在还不能买卖,听说要到今年6月底机构调整结束后才放开。小洪说:“合作区职能部门落定后,才能完成交接工作,到时候才知道新的房地产交易中心设在哪里。现在,房地产交易还是冻结状态。”

招商引资将瞄准国内外500强

《方案》也强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引进并开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尽快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另外,依托深圳产业优势及合作区空间优势,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央企、知名民企等战略性龙头企业。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自2011年合作区成立的这一年开始,就开始了招商工作,但是进程缓慢。2014年,合作区开始举办专门的投资环境推介会进行招商,刚开始签约的企业不多。

2015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2015年1月,广东省政府明确合作区财政体制参照顺德模式,由省直管。7月23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服务规定》,合作区的运作有了“基本法”。之后,签约的企业数量逐步增多,合作区在精准招商和全产业链招商上更进一步。

目前,已经签约的企业名单中大腕云集:华为、华润、腾讯、深业集团、深圳特区建发集团、深圳振业集团、深圳赛格、深圳天健、盐田港、中交城投、中城建、中广核和恒大等。

这些已签约企业颇有紧迫感,大部分已经在建项目或是已拿了地准备建项目。上述官方人士说:“在建的项目有四五十个,其中部分项目已经投产了。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引进一些能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据深圳媒体报道,截至目前,合作区已引进建设产业项目65个,已供地项目59个,其中竣工投产11个,主体施工25个,桩基建设9个,已落地但未动工14个。

2018年是合作区的基层基础全面建设年,最近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产耀东在会见去当地考察的企业时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点。他说,正积极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民生保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