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的意大利汽车轮胎制造商倍耐力正在加速转型。
“倍耐力已经成为全球唯一一家专注于乘用胎而且更加关注高价值产品领域的公司。我们相信这对解决中国低端轮胎产业过剩和同质化的竞争问题并实现中国轮胎行业的跨越式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倍耐力董事长任建新昨日对记者表示,亚太地区高端和超高端的汽车市场将从2016年底的2700万辆增加到2020年4100万辆。而就原配汽车市场而言,18英寸以上的高端轮胎市场容量在2020年将从2016年的4600万条,达到7000万条。过去四年,倍耐力已经从高端轮胎产品中所获取收入的7.3%投入到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创新产品的研发中。
任建新同时是中国化工集团的董事长,2015年中国化工集团以70多亿欧元购入倍耐力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化工旗下拥有轮胎及橡胶制品等多个生产企业,其全钢子午胎、半钢子午胎、航空轮胎、巨型工程轮胎合计年生产能力超过1200万条,居国内同行业前三位。任建新认为将倍耐力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引入中国轮胎企业可以加快行业转型,而中国化工集团在资金、本土化等方面的资源同样可以助力倍耐力的成长。
在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后,倍耐力已经完成了工业轮胎产品和乘用车轮胎产业业务的分离,未来倍耐力将专注于高端/超高端乘用车轮胎产品的生产研发,而工业产品交由中国化工集团旗下风神轮胎代工生产。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收购不到两年后,倍耐力于去年10月份重返欧洲市场,成为当年欧洲资本市场最大、全球第二大的IPO项目。“我们将长期持有倍耐力的股份,它的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任建新对记者表示。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2017年倍耐力亚太区销售额达到了8亿欧元,实现了14.3%的增长,其中2/3的销售额来自于中国市场。其中,高价值产品的销售增长率达18.3%。目前,倍耐力在中国已经铺设了3700个销售网点。“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同时也是巨大的轮胎消费市场。”倍耐力全球执行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可·特隆凯蒂·普罗维拉(Marco Tronchetti Provera)表示。按照规划,倍耐力从2018年到2020年将在亚太地区投资超过1.2亿欧元,尤其要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轮胎年产量达9.26亿条,同比增长5.4%,预计2018年中国轮胎年产量将超过10亿条。尽管产量较高,但轮胎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中国轮胎产业“大而不强”。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理事长柴永森认为,中国轮胎产业品牌集中度和产品附加值较低,中国大陆进入全球轮胎75强的企业有34家,但总销售额少于排名第二的轮胎企业。“制造水平也较低,高端轮胎的设计、工艺、设备等大都处在学习和模仿阶段。”柴永森表示,通过并购,国内轮胎企业可以吸收先进的技术,增强品牌力。而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时代,国内轮胎企业需要发展智能轮胎来增强竞争力。
实际上,早在2002年倍耐力就开始了Cyber(智能轮胎)的技术研发,并于去年正式向市场投放了第一款Cyber产品Connesso。据悉,该款产品预计将于2019年推向中国市场。
目前,倍耐力在中国的工厂也正处于智能化与灵活性生产数字化转型核心阶段,其核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产互联,倍耐力19个工厂的设备都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连接,以提高生产透明度,便于优化和改进。二是大数据分析,通过云计算系统提供的数据将使用算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对设备进行预测分析。三是数字化驱动文化,基于精益生产的数字文化,实现“由生产到数字化”的转型。
外资品牌轮胎纷纷加码高端市场并在华扩张产能。
以旧换新,一方面将促进消费,另一方面将促进汽车后市场的绿色低碳发展,此外还为再循环产业铺路。
欧盟不顾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美国等主要农业出口经济体的强烈抗议,宣布不会推迟实施有争议的EUDR。
国内国际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分化。
公告称,受益于国内汽车行业产销增长、海外轮胎市场需求旺盛,公司高性价比产品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上半年轮胎产销量实现较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