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冯唐和荒木经惟,两个不按常规出牌的男人玩了一场书法展

第一财经APP 2018-05-10 11:55:28

作者:钱梦妮    责编:李刚

冯唐和荒木经惟在寺庙里联合办了一场“书道”双人展,非文人字所呈现的,是两个男人的“荒唐”、自然与有趣。

冯唐和荒木经惟,一个是47岁的中国畅销书作家,一个是78岁的日本天才摄影大师,两人看起来反差甚大且毫无交集。但现在,他们在寺庙里联合办了一场双人展,从“书道不二——荒唐”的名字,可见两人跨界玩书法的“荒唐”与有趣。

“书道”的说法取自日本。佛教自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也带去了中国的书法,这门在日本盛行的艺术,被称为“书道”。

冯唐与荒木经惟,看起来都是书法的玩家。他们的玩法不同,冯唐追求天真、自然与恣意,荒木经惟的笔墨则带有随意与宣泄性,正如他的摄影。

这两人,一老一少,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日本,冯唐却可读出他与荒木经惟的不同与相似,“我们俩有很多本质上的不同。我用文字创作,属于阴性,喜欢躲在角落里默默观察,然后回去写。他用摄影,属于阳性,需要直接将镜头对准拍摄对象。”在北京嵩祝寺与智珠寺-东景缘画廊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他说,“但我们都会写大字,有辨识度,有些人喜欢,还愿意出钱买。这也就够了。”

在冯唐眼里,“书道”不同于书法,他的字不是循规蹈矩地临帖练习,并没有严格遵守不同流派的法则,而是抛开所有这些固有束缚,只凭自己的直觉去挥洒。在这一点上,他与荒木经惟是不谋而合的。

非文人字的生机

冯唐上一次正经接触笔墨纸砚还是小学三年级。他在北京南城的广渠门地区长大,每天到处跟小伙伴跑跑闹闹,力气怎么都用不完。老师让报课外兴趣班,他选了个看起来容易的书法。在颜体和柳体之间,他觉得自己太瘦,想写胖一点的字,挑了颜体。没练一两年,书法被抛之脑后。

他从事过很多职业,当过妇科大夫,在麦肯锡工作过。三年前受聘于中信资本至今,他每周至少工作70到80小时。在这一面的人生里,他叫“张海鹏”。在另一面,他是畅销书作家“冯唐”,因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而闻名,2013年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并成为时尚大刊的常客。

“这两个身份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分。其实古代文人不都是我这样吗,平时当个官、修个水利工程,日常有点爱好。医疗投资行业的工作让我对世界有所见识、有所理解,文艺就成为一种表达方式。”他说,“如果两者冲突的话,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我为了养家糊口只能上班,但40岁以后,也许就可以选择专门搞文艺。”

冯唐越来越红,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平常需要大量签名,还总有朋友来索字。他偶然看到泰山经石峪石刻大字颇受启发,于是又重新拿笔开始照着样子写大字。

这次写字跟三年级时截然不同,他有了明确的偏好,那就是“非文人字”。比如古代器物上的字,中国三、四线城市街头的招牌,日本清酒酒标、拉面馆或居酒屋招牌。“庭莺”、“李白”、“美少年”,“温州城”、“睾丸护理”、“娟娟发屋”、“厕所”、“停车吃饭”,甚至展览现场墙壁上留下的建国后标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都充满了别样的生机。

“今年春节七天我闭门写字,结果写出了’网球肘’,突然有一天拿不动杯子了,出差在飞机上连行李都举不起来。”他说,那段时间他前后写了近100幅字,内容一部分来自他自己写的散文诗歌,一部分来自于日常搜罗来的好字好词。

自然而欢实

去年,冯唐到日本东京表参道去跟荒木经惟碰面,特别准备了一个宋代小砚台,放在复古莱卡相机盒里当做伴手礼。

“我准备了十个问题去问他,总共一个半小时。见面之后发现我们俩其实有很多令人惊喜的共同点,比如我们都热爱妇女、书道都不是我们的主业,我们都写一手不传统的字,都不是王羲之、王献之体系中的好看;都有生机、都自然、都欢实,都毫无悬念地有特点,被辨识。”他问荒木最喜欢女人哪个部位,对方想也没想就说:“所有一切,包含那些不完美、丑陋和甚至已经死去的一切。”这跟冯唐的想法完全一致。

冯唐早几年前就喜欢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买了几十本画册。摄影师镜头对准的城市、女人、日常场景,他认为是“澎湃而性感”的,“很多场景看起来日常,却总可以从哪里扎你一下。比如他拍的那幅著名的前妻躺在船头午睡,特别寻常,仔细看又觉得有好多情绪,漂泊,感伤。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一方面是创造力、另一方面则是真实,只要真实就一定会美。”

最近两年,荒木经惟的书写脱离了摄影而发展成独立的作品,并在东京伊势丹举办了首次展览。被问到“什么是好的书道”时,穿着绣花西装、绣花鞋的78岁老人双目炯炯,却没有回答。他也想知道答案是什么。

荒木经惟最近刚刚经历了一些争议。三月底,与他合作长达16年的女模特KaoRi在社交网络上发表文章,将摄影合作中遭受的许多不公正待遇公布于众。这件事掀起了文艺界舆论波动。道德与艺术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冯唐,这个作为同样常常因为作品里大尺度性描写而受到负面评论的人,他的观点是:人性总归有差异,道德感也各不相同,我们彼此需要更多的尊重。

“艺术家要不断探索人性的边界,要自由大胆地面对各种邪念,如果太快就扼杀掉,那么也就会失去创造力。”他说,“束缚人们行为的标准有三个,对我来说顺序依次是:我的内心、江湖道义、法律法规。”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8日。

(本文图片来源:梦边文化)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