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资产包供应增加、预期价格下降,不良资产市场一度走向狂热的情绪,几乎转眼间就变了天。
短暂的下降之后,银行的不良贷款在今年一季度重新开始上升。监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银行业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合计约达5.24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200亿元以上。业内人士预计,银行业3.4万亿元的关注类贷款中,可能将有40%向下迁徙。
除了不良贷款走势的变化,监管政策的变化则将大大加快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以前银行或多或少把不良资产放到表外,没有完全卖断,现在这种模式走向终结。”业内人士称,今年2月监管调整银行不良贷款拨备,尤其是新近落地的资管新规,都迫使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增加不良资产市场的供应。
作为不良资产买方的主力,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AMC)面临的又是另一番困境。由于受到严厉监管,且面临极大的资金回流压力,处理资产解决流动性已成为国有AMC迫在眉睫的问题,预计到今年下半年,国有AMC将会大量处理持有的不良资产包。
综上所述,与此前三年争抢资产包时相比,买方的心态如今已经完全不同。今年一季度,不良资产的价格已经有所下降。市场普遍判断,随着供应的增加,不良资产的价格将在下半年出现回落。在此情况下,此前一度狂热的情绪,开始逐步走向理性。
不良资产供应增加
5月17日,长城资产在银行间市场完成了75亿元二级资本债发行,该债权期限10年,簿记票面利率4.9%,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资本,重点支持不良资产主业发展。这是长城资产完成股改后,在公开市场发行的第一单债券,也是四大国有AMC在不良资产方面的最新动作。
而在此前,回归不良资产主业的中国信达、东方资产等已开始集体“补血”。公开信息显示,今年2月,东方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已得到监管部门批复,4家战略投资者合计入股180.37亿元。通过“引战”,东方资产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4.3%,而监管机构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设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是12.5%;中国信达也分别于2018年1月23日及于2018年3月12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总额为150亿元人民币的第一期金融债券及总额为110亿元的第二期金融债券,完成了共计260亿元金融债的发行。
此外,最近几年来,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上升,加上市场扩容。各类机构大量机构涌入不良资产经营领域,四大国有AMC仍然是绝对主力。但除了四大国有AMC这样的“大玩家”,潜行多时的境外资本、民营资本,也在加速跑马圈地。与以前不同,行业人士判断,今年不良资产供应量将大幅增加,而且市场逻辑会发生很大变化,民营资本能获得很多机会。
“我们2017年在12省设立办事处,今年又签了16家产权交易所的配置资金,前段时间在昆明投了十几亿,也想重仓海南。”在日前的第四届不良资产投资与危困企业重整论坛,某外资不良资产收购基金高管表示。
不仅如此,一些小规模的民营资管公司也在积极买入不良资产包。“最近一个月,我在十几个城市到处拜访城商行、农商行的人。”深圳某民营资管负责人陈洪扬(化名)对第一财经称,今年市场上的不良资产包会明显增加,公司想从地产业务向不良资产转型,希望以比较便宜的价格,从中小银行买一些一手不良资产。
“去年不良市场出现井喷,今年仍是一片蓝海,存量不良居高不下,供给三到五年内非常充足。”东亚银行资保处总监徐建哲称,截至去年底,加上关注类贷款,银行业问题资产总量已经超过5万亿元,未来市场供应量将会非常大。
他所言非虚。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71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为3.41万亿元,两者合计5.12万亿元。而到了2018年3月底,关注类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余额则分别为3.47万亿元和 1.774万亿元,合计约5.24万亿元。
此外,在存量不良贷款之外,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大大加快了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步伐。2018年2月底,原银监会下发通知,将拨备覆盖率由150%调整为120%~150%,将贷款拨备率由2.5%调整为1.5%~2.5%,鼓励银行加大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力度。
“这个政策出来以后,拨备指标的调整对银行的压力是持续的,一定会对不良市场提供新的活力。”广发银行前资产保全部总经理、金卓资管公司董事长刘律说,目前来看,商业银行五级分类的资产负债表“水分”依然不少,未来处置活动很多,市场也会更活跃。此外,仅仅此前已经出表、但未真实卖断的不良资产,估计就有近万亿规模,买方货源料将大量增加。
事实上,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步伐加快也已经有所体现。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一季度,平安银行收回不良资产75.12亿元,同比增加213.8%,其中贷款本金70.13亿元;已收回贷款本金中,核销贷款40.82亿元,未核销29.31亿元。
银行的苦恼
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不良贷款压力仍然存在,而且还出现了反弹的苗头。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底,银行业关注类、不良类贷款占比为3.42%、1.75%,分别上升了0.05、0.01个百分点。而关注类占比虽然下降,但余额却上升了约600亿元;不良余额也比去年年底上升了约640亿元。
“不良贷款没有明显下降,只是增长没那么快了,而且关注类的比例还很高,向下迁徙的量还很大。”刘律说,放到关注类的贷款,只能对不良贷款缓冲一下,但由于量很大,往下迁徙的规模也会很大。若经济没有大幅改善,过去掩盖的一些不良资产还会慢慢暴露出来,带来不良资产的后续上升压力。
徐建哲也认为,目前银行业3.4万亿元的关注类贷款中,可能将有40%向下迁徙。按照这一估算,可能将有超过1.3万亿元的关注类贷款将劣变为不良贷款。他同时表示,目前不良贷款以公司业务为主,而未来个人不良贷款的处理将更加严峻。
而不良贷款反弹并非银行全部压力所在。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拨备覆盖率,原银监会两年前的信贷资产受益权转让规定,叠加新近落地的资管新规,可能会对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产生更大的压力,促使其加快事实出表。
“原银监会2016年82号文件出台前,商业银行都或多或少把不良资产放到表外,没有完全卖断,收益和风险依然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直接关联。”刘律说,此前,不少银行都跟四大国有AMC和地方AMC合作搭建平台,实现不良资产的批量处置,但这种做法本身是不完全的出表行为。
所谓“82号文”,是指原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6]82号,下称82号文)。82号文提出,“银行在开展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时,在继续涉入情形下,计算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比例和拨备覆盖率等指标时,出让方银行应将继续涉入部分计入不良贷款统计口径,并按实际风险计提拨备,且不得通过本行理财资金直接、间接投资本行信贷资产收益权”。简单来说,就是银行要对全部转让出去的不良资产计提资本,不可以转移到会计账目表外就藏匿起来。
“82号文出台后,商业银行原来缓冲不良资产的模式走向终结,搭平台方式不能做了,意味着银行的不良资产必须真实地迁徙到后三类,或真实地处置、卖断。”华南某民营资管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称,银行在2018年前两年出表的平台不良资产不得不需要处置、卖掉了。更关键的是,新产生的不良资产业不能用原来的方式处置,会计上必须严格出表,因此,近年会有大量的银行平台资产包放出来,市场将与2017年大不一样。
除了82号文,2018年4月底落地的资管新规也进一步堵住了不良贷款虚假出表。资管新规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将资产管理产品资金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并规定资产管理产品之间必须分离,并为每只产品单独开立托管账户,确保资产隔离。
“监管的思路估计是想做到一单对一单,每个产品的资金去了哪里,都一目了然。”华南某股份制银行中高层说,如此一来,银行利用理财资金与外部平台合作,实现不良贷款虚假出表的路径彻底被堵,利用理财资金掩盖、延缓表内不良贷款暴露的可能也基本不存在。
徐建哲亦称,强监管的情况下,银行原来的很多通道业务现在必须停止。虽然打开了债转股的通道,但真正落地的仍然非常少。
AMC的困境
监管趋严影响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处置、经营不良贷款和资产的四大国有AMC 同样也受到影响,其流动性将承受不小压力。
“前几天早上,我从床上起来还没吃早饭,就接到一个电话,某国有AMC省级公司老总话说,‘你来我这儿,我这有相当多的资产让你来挑’,我就问怎么这么急,对方说流动性出了问题。”上述华南民营资管人士说。
上述这种情况并非个案。该人士称,就在最近,北方某省资产管理公司主要负责人也主动打电话让我去挑资产”。目前来看,处理资产、解决资金回流压力,已成为各大AMC迫在眉睫的问题。
2018年1月1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按不得低于9%、10%、12.5%的最低要求,分别对资管公司集团母公司核心一级、一级、资本充足率进行约束。
“去年出台的这个监管规定,对国有、地方AMC进行资本约束考核和流动性考核,类似于对银行实施的巴塞尔协议,重新评估资产负债表和风险。”刘律说,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被纳入像今天这样的强监管中。
纵观四大国有AMC,在成立的前十年化解了银行不良资产任务后,便开始向综合金融、商业化转型,并获得全面金融牌照,通过各种融资工具,筹集了大量资金,开展多元化业务,但不良资产主业的重要性却下降了。
“纳入监管之后,对资产公司变得非常严格,以前他们事实上是类银行影子,报表上做自我流动性管理。”刘律称,四大国有AMC总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元,持有不良资产的份额可能在四成左右,这些资产流动性非常差,怎么解决流动性风险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华融的不良资产经营业务资产规模已达9349.7亿元,比年初增长48.7%,在总资产中占比约50%,近三年收购不良资产规模超过1.34万亿元。而中国信达2017年不良资产经营板块总资产规模新增1355亿元,同比增长29.6%,总规模约达6000亿元,占比也超过40%。
刘律表示,AMC目前流动性的压力很大,补充的资本的期限和持有资产的期限存在严重错配。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谋求大量融资。在此情况下,这些机构持有几千亿级别的不良资产,将给下游市场带来丰富的机会。
不良资产价格料将回落
尽管市场参与者都在排兵布阵,但不良资产的买方,眼下却不急于出手。同此前三年争抢资产包时相比,买方的心态如今已经完全不同。
“很多时候一个资产包出来,一般会有六个投标的,价格会发疯。也因此,以合理的价格买资产包很重要,与竞争对手拼价格毫无意义。如果四大AMC不大规模出货,就不能再买。”上述外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人士称,对不良资产经营方来说,最终还是要看回报和业绩。除非后端运营能力极强,在高价收购的情况下仍然能赚钱。
不良资产价格连番上扬,主要是竞争加剧。刘律与徐建哲均称,2017年下半年开始,四大国有AMC也开始出来抢资产包,由于参与者多,银行又仍然处于惜售状态,导致不良资产包价格大幅上扬。银行一时间从买方变成卖方,可以坐地起价。现在再去接盘,价格可能会很贵。
根据业内人士介绍,2017年下半年,一些不良资产的卖出价动辄达到5折,高的则达到6~7折,最高的甚至已经超过8折,加上资金成本、处置费用,必须收回不良资产全部本金才能保本。如果缺乏处置能力,买入的资产包很可能形成二次不良。
而伴随着投资者很难在这种情况下赚钱,市场的狂热情绪如今已经开始降温,疯狂“抢包”的场景不复存在。
多名业内人士称,2018年一季度,不良资产包流标情况开始增加,成交价格向银行底价一侧回落,买方买入资产包时较以前更为谨慎,价格也有所回落。
这就意味着,如果此时出手买入,拿到的不良资产包价格会很高。市场判断,随着供应增加,2018年下半年不良资产价格会下降。某上市公司人士称,2018年一季度银行供应量相对较小,为了保证“开门红”,价格还是比较高,但估计到了今年6月份以后,价格会逐步回落。
刘律也称,为了快速处置前两年难以消化的资产,卖方会有压力,但交易仍会持续活跃。而对于买方来说,出于利润考核、资本约束考核、财务指标考核等考虑,若还像以前那样拼价格,会断掉自己的“后路”。不过,不良资产快速退出很难,四大国有AMC除了快速批发之外,没有太多的选择。
“对银行来说,以前卖掉不良资产对拨备、当期利润影响冲击非常大,所以放到表外的资产价格会虚高,但现在没有退路了,冲击大也要卖掉。”刘律告诉第一财经,2018年,不良资产处置的二级、三级市场会高度活跃,但报价会理性下跌。四大国有AMC愿不愿意在亏损的情况下卖出不良资产仍然存疑,但对于前几年以合理价格拿到的资产进行加速处置,则会给市场带来非常明确的机会。
金融机构涉刑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属于重大案件,涉案业务余额等值人民币一亿元(含)以上的;自案件确认后至案件审结期间任一时点,风险敞口金额等值人民币五千万元(含)以上,且占案发法人机构净资产百分之十(含)以上的。
要全面加强风险监测,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协同开展预警研判,强化金融机构前哨作用。
相比去年同期亏损近50亿元,上半年盈利同比增加约101亿元。
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四级垂管”优势有望加速落地见效
五大AMC部署下半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