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塑竞合关系,川渝开启5年合作计划

第一财经APP 2018-06-12 09:03:27

作者:李秀中    责编:胥会云

未来5年,双方将努力把成渝城市群建成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引领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开发核心增长极。

在新的国家战略之下,川渝之间的合作向前更进一步。

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近日在重庆签署了《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下称《行动计划》)。未来5年,双方将努力把成渝城市群建成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引领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开发核心增长极。

新的合作使命

6月6-7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考察。除了签署《行动计划》外,双方有关部门和市、区还签署了11个方面12个专项合作协议,包括共同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共同推进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跨界河流联防联控等。

近年来双方的互访日益常态化。2015年,双方签订了《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2016年签署了《深化川渝务实合作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以及应急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共建产业园区等10个专项合作协议。

作为西部地区经济条件最好的区域,推进成渝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由来已久。2011年3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批,2016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年和2016年双方互访正是围绕成渝城市群建设进行的。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2007年起来,川渝地区持续推动区域合作,陆续签署一系列协议。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下,这次签署的协议很大的特点就是如何推动长江经济带,主题更加明确。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五个关系。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就表示,深化川渝合作是国家战略大势所趋、共同发展现实所需、互利共赢民心所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川渝两地参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携手深化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此次签署的《行动计划》重点就在于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未来五年,川渝两地将深化合作,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努力把成渝城市群建成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引领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开发核心增长极。

生态和通道成为重点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上述12个专项合作协议中,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就有3个,包括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四川省环境保护厅签署共同推进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重庆市水利局和四川省水利厅签署跨省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重庆市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签署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合作协议。

双方将加强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加强跨省市水体监测网络建设,建立河流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工业(化工)污染、畜禽养殖、入河排污口、环境风险隐患点等协同管理;开展跨界河流联合巡查,积极探索边界河流环境污染纠纷案件溯源协查,对边界应急事件实行联合执法;开展流域污染治理省际合作试点。

目前,长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下,川渝合作酒更有责任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除了生态保护,对外通道建设也是合作的重点。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向第一财经表示,交通是一个短板,双方都在推进内陆开放,需要合作把互联互通做起来。在中欧班列线路基础上,推进建设南向通道。

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表示,要共同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注重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举、水铁公空四种方式联运,促进互联互通,完善对外开放大通道,推进开放平台共享,提升区域整体开放功能。

根据签署的协议,双方将推动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的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区域合作机制;共同大力推进沪汉渝蓉沿江高速铁路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成都经达州至万州、重庆主城至万州等高速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2019年开工建设等。

不仅如此,第一财经记者还注意到,在这12个协议中,有多个协议是川渝毗邻地区区市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协议。川渝分治以来,由于双方发展方向不同,造成了中间地带发展滞后,被专家称之为川渝中部塌陷。而这些区市协同发展将大大改善这一状况。

戴宾表示,川渝合作都是在国家大战略下进行,而不是只从两省之间考虑。现在可以采取先易后难推进,以及从双方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突破。在政府力量推进的同时,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流动更加便捷,将培育和强化市场组织的力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