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嘉宾:墨子号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 、卫星系统总指挥 王建宇院士
文字实录
主持人:2016年8月16日,我国发射全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这上面搭载了四个有效载荷,其中一半都是由中国科学家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牵头研发。
在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通过这条结合了“京沪干线”与“量子号”的天地链路,中国的科学家成功地和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
很多人都会在想,中国目前在量子通讯这一领域究竟有多么的领先?我们把别人甩得又会有多远?即将在哪些应用领域取得突破,创造价值?接下来我们将会为各位邀请到的是这个领域中的绝对权威,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墨子号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卫星系统总指挥王建宇院士,我们掌声有请王院士为我们带来量子通讯的故事和它的未来,欢迎王院士。我们又见了,谢谢!今天在一个更大的场合,我们听听您讲关于量子通信的故事。是不是跟我们以往的第一财经的现场,能够有不同的故事?
王建宇院士:
各位听众,非常高兴有这么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刚刚江先生说的是独角兽,这个跟大家生活更相关。我今天跟大家介绍相对比较尖端一点,讲讲我们的量子卫星干什么。为什么中国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可以做领先的事?
大家知道上个世纪前期是物理学时期,有两个非常大的发明,一个我们叫普朗克发明了量子论,第二个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大家都知道,因为广告打得早,大家心目中已经进去了。但是量子论对我们的生活更有影响,没有量子论没有集成电路,也没有今天的手机。爱因斯坦得的第一个诺贝尔奖,恰恰不是相对论,是在量子论方面做的贡献。
今天说的墨子号,用的是量子信息学。今天每个人手机里充满了信息,什么叫量子信息学?量子和现代物理结合起来的问题,我们命名为量子信息学。第一个量子通讯,这个是我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第二个量子计算,比量子通讯还要热。我形容它是万马奔腾,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寻找量子计算机替代现代计算机的问题,如果50个量子计算机融合到一起,它的计算能力是全世界计算机能力的总和。这个什么时候出来?可能是10年以后,也可能是50年以后。还有一个叫量子测量,取用原子里面的测量,比现在的测量可能高几个数量级。
我还是要跟大家说说量子的基本概念,这里面有点复杂。我想我们学过量子物理的肯定没问题,没学的你就认真地听就行了。因为量子物理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科学家说物质分解到一定的时候,举个例子,我把水分解到最后是一定的水分子。这和我们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不是有矛盾吗?在水这个概念里面,它就不能再分了,你不可能制造半个水分子。所以量子物理里的第一个概念,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份一份的;第二个量子是不确定的,外面有个说法叫量子猫,它死和活的状态共存。我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你拿个分币在桌子上转,就是比较典型的量子例子。我问你拍下来是字还是国徽?你肯定回答不出来。这个分币我拍一千次,大概几次是字,几次是国徽?那很好回答,各50%。量子还有一个特点,所有的状态在没有测量它的时候,都是不确定的,以概率而说的。一旦测量它,它缩回常态,它被测量完了,然后下次再去测量的时候,另外的量子它又会恢复到不确定的状态。量子的叠加是很多状态在一起共存的,所谓的猫死和活的问题。
正因为有这个原理,还有一个特征叫量子不可克隆原理。现在我们手机用得那么多,为你可以拷贝。一个微信一发朋友圈,大家都收到了,在物理上就叫拷贝。在量子世界上,科学家说量子是不可克隆的。量子的克隆过程,非常像电视上播的拷贝不走样,你拷贝一次就有多少概率错掉了,理论上有20%的概率,100个量子拷贝以后,有25个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因为量子的测量不确定性决定的。有了这些原理,为什么大家觉得量子力学特别难学呢?因为在现实世界里面,你们看到和这个都不一样,所以有很多人问科学家,问物理学家为什么量子的现象在现实世界里看不到?科学家回答说,他说:“这个微观世界是这样,在宏观世界就是你看到的东西了。”有人再继续问,你说说什么是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边界?很遗憾,这个问题现在没有科学家回答出来。确确实实在微观,在原子、分子、光子这些范畴里面,量子力学的这些理论都是得到了理论和实验的验证。
好,这是比较伤脑筋的,后面我们简单说说墨子号我们是干什么的。“墨子号”是我们中国科学院在国家支持下,一个先导专项里面有一个专项,叫科学实验卫星,在这个上面我们有四颗卫星,都是搞前沿研究的。其中一颗大家比较知道,有三颗星都上了总书记新年贺词和十九大报告。其中一个叫悟空,是测量暗物质的。暗物质要占世界能量的90%以上。第二个是量子,是测量子的现象。还一个是测黑洞的。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要求,要完成这么三件事。用量子它可以做密码,它是非常好的密码。和我差不多年龄的老师,当时有个样板戏叫《红灯记》,《红灯记》说的什么?就是日本人要抢游击队的密电码,游击队要把它送到南山游击队去。这个过程说明密码这件事情在它的传递过程当中,是有可能被人家劫走的。我们这个量子的密码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物理学上解决了在它的传递过程当中,不可能被劫走的。大家说为什么不能被劫走呢?讲讲原理。用共识推导很复杂,首先用了一个原理,量子力学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份一份的。我们用这个密码,我们是用光,光的每一份我们称它光子,我们用光子做密码。光里面有一个叫偏振现象,如果大家看立体电视,戴过偏振眼镜,眼镜一戴,两幅图象进入两幅不同的眼镜,这样就可以合成立体了。同样在我们这里调制成0和1,对量子的编码。为什么这个东西可以绝对保密呢?比如说我要发一个密码给这位参会者,我一下子发一万个光子过去。然后我们周总在边上很想偷听这个东西,而且周总是学物理的,水平很高。他可能一万个里面拿走8千个,我们参会者也就拿走1千个,是不是说这个密码他就偷走了呢?因为量子是一份一份的,我只要知道董事长拿的是哪几个,编号编好,其他的我统统不要。所以周总很辛苦,拿了8千个白拿,你拿的我都不要,董事长再少,我也要,我可以在这里面产生密码。因为是一份一份的,参会者拿到的密码不可能别人拿到,我们叫被窃取的光子不可能产生密码。周总又不服气,我把所有的光子统统拦掉,我拷贝一份再给参会者,不是都有了吗?我们量子力学的另外一个原理又发生作用了,量子力学不可克隆原理前面说了,一旦被别人拿去拷贝以后,这里面有四分之一的码和原来不一样。我们董事长收到了一千个,他拿出一百个和我对一下,我一看错了一个,可能信号里面各种干扰产生了误差,很正常。一看错了20个,我就打个问号,这组密码是不是还可靠?有可能被人窃取以后拷贝了,我只要设定一个限,误码率超过多少的我不要。这是第二个原理,被复制的光子不产生。大家想一想,有了这两个保障,周总拿到的密码,我认为是可用的,别人一定不能窃取。这就保证了密码的安全。
我们“墨子号”第一件事情,原来他们科学家的团队在地面已经做了很多了,然后我们在太空当中,在卫星当中能不能实现这个?这个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做。也有同志问我,你这么辛苦的在光纤上面都可以做,你搬到太空上面去干什么?花那么多钱。因为光纤的传播都有衰减的,超过100多就不行。我们论证了,如果到一千公里,太空当中光子传输的效率,要比在光纤里面高10到20次方。组成全球的通讯网,用量子通讯网保证通讯,一定要到太空里去。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在量子力学里面有很多原理我们前面已经用上了,电子是怎么运动的。但是在量子力学里面,后来科学家又发现奇怪的现象。前面说了一个量子我测量它是不一样的,我测了第一个是1,我绝对不能保证第二个也是1,第二个是0和1,50%和50%的概率。但是某一种特定条件下的量子,第一个测了1,第二个一定是1。这个现象出来,科学家觉得很奇怪,他说不对的,量子力学本来是以概率而论,你怎么变成确定论了呢?为什么有这个现象呢?他认为相对论的定义性,就是对一个粒子的测量,不可能对另外一个粒子测量。哥本哈根派认为在量子力学我是对的,一定会有这种现象,只不过我们还没有验证到。爱因斯坦写了篇文章,他说这个现象一定是量子力学不完备或者理论上有缺陷,所以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现象。所以他在1930年专门发了篇论文,讨论这个事情。为了这个,我们科学家所有做数学的都要有理论推导,缺一步不行。物理有很多东西可以推导,但是有很多是预测以后靠实验来验证。举个例子,最简单的获诺贝尔奖的,宇宙的背景有3到5K的背景辐射,这件事情理论也推导不出来,是无线电学家后来测出来以后,大家承认了这件事情,然后获得了诺贝尔奖。理论一下子推导不出来怎么办?实验。所以到1964年的时候有一个物理学家他推导了一个不等式,叫贝尔不等式,在这个不等式里面,如果用传统的方法计算,一定不超过2,但是用量子的方法计算,它最大可以到2根号2。所以有很多的物理学家去验证这个行不行,1972年的时候有人在实验室里做出来了,认为纠缠现象是存在的。反派就说你在实验室做不行,你距离那么近,两个粒子测量的时间误差,可能比光的传递时间还要长。所以你有能一个粒子传了之后,光的传输时间还要长,你可以作弊。所以有一个叫类空间,什么意思?两个粒子的时间差,不能超过光的距离。所以在这个后面很多实验都做了,因为它不能理论推导,所以在国际上看谁能把这个实验做得更远?或者我今天做了100公里,我就认为在100公里以内,这个现象是存在的。
在我们“墨子号”里面,我们就要做一个实验。原来我们在地面上,也是我们中科大团队做的,是做到100公里,在青海路做的。然后在卫星上,我们就可以做到1000公里。科学界当时认为做这个东西特别难,我说我们第一个密钥分发还是挺有用的,我们能不能就做这个?当时潘建伟院士说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你把这个做出来,在物理学界的影响意义非常大。为什么有这个意义呢?大家前面不是说了?我们量子是不可拷贝的,就像拷贝不走样以后,一路传过去会越来越差。一个系统如果不能实现信息传递的话,这个信息是没用的。如果你这个手机不能和人家信息交换,你再好也没有用。但是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又开了一扇门。物理学家又发现在量子世界里面,我有一种新的传递方式,叫隐形传态。我把要传递的信息,和一堆量子作用,我把A和X一作用,然后作用的结果,因为这两个是纠缠的,作用的结果就会传到B上面去。在另外一个地方,我对B做一个反作用的话,我并不知道这个X状态是什么,但是X状态的量子的现象,量子的特征完完全全能够传递到B上面去,这个也是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推出来的。现在怎么用还不知道,以后可能会有很多用处。我们也希望在卫星和天地之间,能够做这个,能不能到一千公里,我还能不能做这个?所以我们整个卫星是三大任务,第一个密钥分发,第二个量子纠缠现象的确认或者实验,第三个隐形传态的实验,希望在宇宙尺度上,上千公里能够验证后面两个。而且确确实实做完以后,国际上对后面两个实验反响是更大。
好,后面应该比较简单了。我们2016年8月11号早晨发的,到2017年1月18号正式交付。当时可能有很多报道,发了以后,说中国发射的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确实当时我是很忐忑的,因为我是工程的负责人。卫星发射成功,并不是说我们这个事情做成了,恰恰证明我们的火箭把这个卫星送到轨道上去了,更艰苦的是我们后面的实验。到1月18号我们交付给量子团队,实际上那个时候我们内部通过测试,把所有的实验做完了。我们一共有5个地面的站,实际上包括新疆和德令哈,然后北京因为是首都,我们也需要一个地方和一定的地面站进行正式的量子通讯。然后我们一个隐形传态是放在西藏的阿里。是不是科学家太苦了,还是需要玩一玩?不是的,我们第一次要做,要挑一个大气比较好的。最近我们这个实验在上海也可以做了,因为我们验证了是可以的,在上海都能实现这个东西。大家还要问了,为什么叫“墨子号”?这个还是有故事的。我们这个星起了一个名字叫悟空号,所以我们团队讨论如果和悟空排个队,麻烦了,二师兄就出来了。然后我们潘院士说:“墨子是我们祖国的四大圣人,恰恰墨子是我们最早的科学家,他而且是我们光学的创始人。他在《墨经》里面,全世界有记载里面第一次提到小孔成像。”但这个记录在《墨经》里面已经有了,提了这个建议以后,大家觉得既有文化,又纪念我们中国的老前辈,中国光学的科技老早有了,所以我们很赞同这个名字。发完以后,真正国际上承认这个事,是你创新了,你完成了,一定要等我们在国际上主要的刊物上发行。我们第一篇刊物是在《科学》6月份的封面发出来。然后后面两篇,一个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这两篇文章,是在8月份的《自然》杂志发出来。国际上都说这是里程碑式的实验。我有几张图片,大家可以看一下,真正的实验你是看不到的,我有一道光还能看一下。绿色的就是我们的卫星,我们的“墨子号”出来以后,它是天空最亮的一颗星,我们地面的红光打上去,我们就可以做实验。这是在北京的兴隆天文台拍的照片。这个是我们在丽江站拍的照片,大家看到丽江站这个红光不太看得清楚,但是绿光看得清楚,比北京还清楚。我们在乌鲁木齐南山站拍了一个全程的照片,我们红光一直跟着,这个相机曝光时间很长的。当时我经常问大家为什么北京的红光看得最清楚?而丽江的红光根本看不清楚?不是丽江这个地方不好?其实不是的,这非常好地证明了北京的大气最差,因为激光上去以后,有大气的粒子它才会散射,你才看得到,如果大气很透明,你什么都看不到。但是反过来,看天上绿颜色的,丽江最清楚。这是我们简单做了个动画,这是PS的,但是内容确确实实是真的。刚刚主持人也说了,去年的9月29号,我们科学院的白院长和奥地利的院长进行了洲际的量子保密通话,这个也是开创了全世界第一个保密量子通话。
比如说2016年《科学美国人》也给我们评了十大创新技术,我们这一项是唯一美国本土以外的技术。更有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专门有一篇文章说:“寂静了一千年,中国誓回发明创新之巅”。也有人说是不是你做的东西是人家不做的,你当然是国际第一?不是的。我们现在这个事情做成以后,给搞这个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带来希望,我们国家现在要立一个专门的重大专项,来研究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德国、欧盟马上立了很多项目,他说不能落后于中国人。最典型的美国人,原来看不起我们中国人,他们专门开了听证会,如何确保美国在量子技术中的地位?也有科学家说了,你们国会我们前几年跟你们说了,中国人在干什么,你们都不信,你看现在中国人跑到我们前面去了。但是他说没有关系,你看以前卫星苏联人跑到我们前面去,我们现在还是领先的。所以我们压力也很大,要跟他们竞争,保持我们的领先地位。
大家也有些疑义,中国以前科学界说理论上做些创新还是可以的,技术上我们跟西方国家还是有很大差别。怎么做的?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看看就明白了。这个不是凭空下来的,我从四个方面来说。
第一个中国的航天技术和空间激光技术已经有长足的发展,航天器发射技术现在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美国人不是不想第一个,他第一颗发射失败了,然后苏联抢先了。但是美国人很快,三个月就发上去了。中国尽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去了。当时得到中央很好的保护。你看现在我们载人航天,验证了天地往返,人类在空间的生存我们都证明了。探月工程,我们验证了超远距离的测绘能力,一个月球车40公里该怎么走就怎么走。然后我们还有发一系列应用卫星,比如说高分辨颗卫星上去,以前说美国人的卫星能够把我们《人民日报》的字都看出来,我告诉大家这是骗人的。美国的卫星最高的分别率0.1米,你部队有多少人,他卫星给你数出来。现在我们中国0.5米已经实现了,0.1米也在做,这地方差距已经不大了。而且从数量上我们也是第一,我们是世界的航天大国,但确确实实还不是航天的强国。因为我们前面做的事情,人家都做了。比如说探月的工程,我们有很多国际领先的技术。但是你想想阿波罗人家70年就上去了,这里还是就差距。61年8月我们第一台激光器也产生了,但是很遗憾,文化大革命把这个技术拉远了。这两年我们的激光技术又回到了国际的前列。激光在国际中最有用的例子,激光通讯,可以让通讯的频率更高。这个在欧洲、日本是做得比较好的,他们老早把卫星打上去了。这里大家要问了,美国人不是很牛吗?为什么激光通讯上美国人没有领先?不是这样,第一个也是美国人做的。2000年美国人发射第一颗激光通讯卫星,后来失败了。这个卫星上去了,后来不知道到哪儿去了。欧洲人做成了,日本人也做成了,但是美国人还是很牛的,他不会重复。到13年的时候,他又曝了个大料,他从月球上把激光输到地球上,这一下子又跑到国际领先地位了。比如说我们11年海洋2号,我们结合量子通信,上面也做了很多激光通信。所以这些技术发展,其实我们在国家的这个方面,还是有很好基础的。
第二个原因,科学的问题一定是思想引领。没有科学家,就没有国家的科学。这里大家报纸上报了很多,人家也跟我建议,好像卫星都是你做的,为什么报道都是潘建伟?我说理所当然的,潘院士从国外回来,他当时在欧洲维也纳留学,他的教授问他以后想干什么?他说:“多少年以后,在自己的国内有像样的卫星。”09年我去奥地利,他们的老师说:“潘是我最得意的学生。”确实是这样。他们的团队实际上是从03年开始做了大量地面的实验,然后一直是在国际第一梯队上领跑,有时候国外快,或者有时候他们快一点。然后我们为了做这个从08年开始,我们两个团队合作,因为要大工程的话,全是科学家有困难,必须工程参与进去。我们在青海湖不但验证这个,而且上卫星是有可能的。这些文章当时都是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在做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工程是很实际的事情,我觉得中国人这方面还是很聪明的。以前因为国家给的钱不是非常多的,又要省钱,又要把事情做成。举个例子说,以前的实验所有的终端都是固定的,我们要卫星,卫星每秒是8公里的速度,我们在运动下怎么做?开始我想用飞机,后来飞机不行,夜航是个大问题。后来我又找了太空气象,这个很好,团队也谈了很久,最后团队一句话就把我吓回去了,他说:“我们现在是很好,但是回收问题不能解决,你要有思想准备,有可能上去了回不来。”我一听就吓回来了。中国人还是有土办法,电影里放出来热气球,人在上面飘很好吗?我们用这个做,还是解决问题了。中国人以前的土办法,现在换句话就是创新,解决问题了。
这是一个工程问题,它是多学科的融合,不是你一个团队,一个科学家能够做出来的。这里面有很多技术,比如说卫星的发射、卫星的平台,要天地对接,还要做所谓的纠缠员,要产生纠缠的现象,这个每一个都是国际领先的东西,难度很大。当然今天我不可能说很多,我举一个例子。最难的我一颗卫星上去,相距一千公里,我就要把它抓住,速度是每秒8公里,我们要求对准的精度,从科学上叫3.0个维护度。我简单举个例子说,我上海打一束激光到北京,我要求在北京打到哪一扇窗,我就打到哪一扇窗,我才能做这个事情。开始被这个事情困惑,当时潘院士有个想法,他说:“王院长,有些东西实在不行,我们去调研,我们找欧洲的公司,他们还是非常牛的。”他们第一个观念是什么?这个工作很难,全世界都做不了,只有我们公司能做。第二句话,他说:“这玩意很贵的,你们付得起这个钱吗?”第三句话更郁闷,你真的付得起钱,我们不能卖给中国人。我跟潘院士说:“你就死心吧,我们就自己做。”回来我们就自己做,调研了很多东西,克服了很多困难,现在我们全做了,比人家还做得好。这个东西你说难吗?仔细分析也不难。我们先分析怎么看到找到卫星,现在天文观测的技术非常高,可以说你想什么地方就看什么地方。在科学上我们叫一个角秒,从一千公里以外,大概一百米左右的位置,我不能离开,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我们一听有了这个技术,我们有什么做不成的?我们叫守株待兔,我们的地面望远镜告诉他什么时候我们的卫星出现,卫星现在的测控精度也是非常高的,任何时刻测量的误差不超过100毫秒。这是解放军测控中心做的,签合同的时候我保证你在5百米运行没有问题。卫星一过,我下面一看,刚刚说的红光和绿光,你看见我,我看见你,对上眼了。一控制好,我们就可以做这个实验。第一个最怕的就是抓不住,因为所有的地面都可以做实验,抓牢这个事情,一千公里去抓一个东西,我没法模拟,只能用下面的计算机仿真,确保做到。我们现在是这样,欧洲人比较,他没有量子卫星,但是他有激光通信卫星,这个方面是类似的。他们报道是做了393次,成功是91.3%,还是不错的。日本人做了18次,日本人做得少,他说成功率61%。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到现在为止做了6百多次的实验,没有一次因为天上的原因没找到,我们的跟踪精度和指向精度也是和国际上最高的一模一样。我很自豪地说,这个技术我们走到了最前列!所以当时发射前白院长说你要面对大众,要让他们听得懂,所以我们专门做了半天的讨论怎么说这个事情,我们这个例子还是可以的。第一个对准问题,相当于我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向下面扔一个硬币,要扔到下面这么小的储蓄罐,击中。我们有个偏正条子0和1,这个相当于硬币的方向,它必须进入储蓄罐的投币口,你才行。白院长说这个大家还是能听懂的。
第二个我们要抓牢天上和地下相距一千公里的光子,光子多小?我说光子是10的负9次方焦耳,人家听不懂。然后我们又计算,说我们现在地面望远镜的探测能够,相当于在月球上你划根火柴这个探测能力。
好,当然这里我还是要说一下,最后我们做成这个东西,我们国家的体制还是有关系的。我们03年提出,08年做预演,11年正式做工作,到正式发射有很多很多国家的支持,我们科学院和国内最强的团队都参与了这个工作。
这个量子卫星是系统工程,是高科技的匹配。包括阿波罗登月,我们的载人航天都是个系统工程。同时总结一下中国式的创新,管理的快速决策、资源保障是我们的基础,然后兵团式的作战,工程管理也是很重要的。然后科学家团队和工程团队一加一大于二。所以我们希望我们国家要长期坚持,不坚持美国人马上超过我们了。第二个还要允许失败的文化,第一次我们很荣幸,一点没失败,就成功了。万一下次失败了呢?说你们就不行了,这个还是有可能的。
最后还有一个评价机制,我们里面一些小青年做起来很努力,但是到大学里评没论文。下面我们还是考虑怎么把这个东西实用起来,很多人问我这个产业化的问题。首先量子通讯是一种补充,不是全面替代。目前来说针对保密系统,所以它还是以IT系统,还有光电子技术,这些也是我们国家,最近IT很热,美国人不给我们核心芯片了,短期我看是有坏处,长期绝对是有好处的,激发我们自己创新的能力。
最后还有一句话,现在网上有很多量子的东西,包括我的老师发来微信问我,他说这个量子什么医疗的,真的还是假的?我可以告诉大家网上的绝大部分都是假的,或者至少都是拿量子的东西给他充门面。我们真正量子通讯这个东西,还是在发展当中,真正产业化还有一定的时间。我也希望在国家的支持下,能够更早走进千家万户。谢谢大家!
互动:
主持人:科学的创新、进步,的确需要科学家另类的思考。有一个小问题请教您一下,我们发现所有的科学家几乎给人呈现出来都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兢兢业业的工作状态。每天从事的工作不是烧脑,就是不为人所知。你会发现社会上的追星特别热闹,但是对于基础科学,还有对于研究基础科学的这些科学家,我们的社会、大众普遍有不充分、不足够的认知,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建宇院士:这个也是很长期的问题,第一个是市场决定的,追星没错,大家喜欢。因为很多科学家在成功之前,一定是默默无闻的,很可能一辈子他做不出什么,就这么过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宣传,包括什么网站,对现在我们国家的科学家潘院士,大家现在知晓度很高了。但是我想也要多宣传,让老百姓更多的从广告商接受我们,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院士,你们也在追星,只不过是追的不同的那颗星。如何让你们变成人群当中最亮的那颗星,让我们追追你们,我觉得分众传媒责无旁贷。谢谢您为中国的基础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