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个税改革即将启动。19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下称《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草案》内容背后的政策意图明显,即进一步减轻中等以下收入者税收负担,发挥收入调节功能,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
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是草案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体现在工资薪金个税起征点将从之前的3500元提高至5000元,并将新增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些支出将可以用来抵扣个税。
相比于5000起征点这一普惠性举措,和专项附加扣除这一针对性优惠举措,个税税率调整更能体现上述政策意图。
这次针对工薪、劳务报酬等四项综合所得的个税税率进行了调整,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明显扩大,25%级距有所缩小,30%、35%、45%这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保持不变。第一财经记者测算以及采访相关专家解读发现,税改后月薪1万元或出现不用交税的情况,而月薪2万元减税超过1230元。
“这一税率调整反映出中低收入者的税负明显降低,而收入较高的群体税负不变甚至会增加。”孙钢说。
他表示,这次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4项劳动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高收入者的负担。比如,之前工资薪金收入只在30%的税率一档,但税改后需要综合征税,加上其他劳务报酬收入汇总后,收入可能到了35%税率一档,因此税负会一定程度上增加。
“现在一些演艺明星都让甲方交个税,自己拿税后收入。但未来综合所得以后就需要明星把自己全年的上述4项收入综合起来纳税,这可能会适用比之前更高的税率档次。因此这次税改一方面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另一方面适度加强对高收入群体收入调节力度,强化个税调节收入的功能。” 孙钢说。
值得注意的是,《草案》完善了纳税人的有关规定,首次引入了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概念,并将在中国境内居住的时间这一判定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标准,由现行的是否满1年(365天)调整为是否满183天,以更好地行使税收管辖权,维护国家税收权益。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83天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孙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人在美国生活,在美国取得收入也有在中国的纳税义务,而这在税改前强调得不够,这次判断标准从一年降至183天也符合国际惯例。
为了强化个税征管,防止高收入群体逃避税,《草案》还首次增加了反避税条款。
《草案》参照企业所得税法有关反避税规定,针对个人不按独立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地避税、实施不合理商业安排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等避税行为,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规定税务机关作出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应当补征税款,并依法加收利息。
即便特朗普进一步提高关税税率,数学上也仍不可能用关税收入替代所得税。
稽查人员查遍该公司的纳税申报表,却并未发现任何个人所得税的扣缴记录。
哈塞特表示,数据波动既源于特朗普快速推进关税政策的时间效应,也源于所谓的“拜登遗产”。
城镇居民人均负担家庭消费支出或已超5000元/月,时隔六年多个税起征点有必要适度提高。
2025年美联储FOMC内部可能会出现更多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