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确立在武汉建第二总部时,雷军表示:“从短短4个月、140天的签约历程来看,我们认为武汉与其他城市相比,是在执行力、投资环境方面最出色的城市。”
过去,地理位置和人才优势是武汉招商引资的最大卖点。如今,除了这些硬件优势,武汉正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营商软环境,让企业感受到审批快了,门槛低了,服务好了,从而吸引更多企业投资武汉。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企业家用真金白银点赞“武汉效率”。2017年,武汉招商引资签约总金额达到25828.9亿元,274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开业)落地。今年6月12日,武汉招商引资大会民营企业专场现场共签约47个项目,签约总额达2260.05亿元。
武汉市副市长徐洪兰在近日召开的“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武汉将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4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机遇,加快塑造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
首创“大学+”招商新模式
武汉拥有8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逾百万人,过去30多年,从武汉走出去的优秀大学生累计达到300万之巨。
这些武汉校友已经成为全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武大校友主要集中在测绘遥感、水利水电、生物医药等领域,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光电子信息、电力等行业,武汉理工大学校友分布在新材料、船舶、汽车领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主要集中在金融、财会领域。
这其中涌现出不少行业领军人物,如华中科技大学校友、金融投资界的汪潮涌,武汉大学校友、高新技术产业界的雷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家电制造业的董明珠,湖北经济管理大学校友、汽车制造业的李书福,武汉科技大学校友、地产界许家印等……
如何利用好这些校友资源?2017年以来,武汉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即“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和“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诚邀全球武汉校友智力回归、资本回归,在全国首创“大学+”校友经济新模式。
在母校的号召下,以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当代集团创始人艾路明为代表的600多名武汉大学校友,携40个、总金额超1500亿元的重大合作项目“资智回汉”;35家中科技大学校友企业代表与武汉市相关合作单位集,前后5轮共签约35个项目,投资总额约989亿元。
从单向的人才输出变成“人才输出和本钱输入”的双向输送,校友投资已然成为武汉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17年,8所高校9个专场签约项目投资13014亿元,为武汉招商签约总额贡献半壁江山。
从“跑断腿”到“一次办”
签约是第一步,项目落地是关键。为打造全国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简、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城市,武汉自去年3月起,启动审批服务“三办”(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
作为改革先锋,东湖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成立政务服务局,并提出新思路:“一个部门管审批”,即把涉及市场监督局等9个部门的86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划由政务服务局行使,彻底打通了审批后台,避免了前台接待一个端口、后台办事“多张皮”的状况。
到光谷注册新公司,2个工作日即可领齐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批准证书(针对外资企业)等“四证”。
同时,企业办事成本亦大幅降低。通过财政买单方式免费提供的“能评”、“环评”等中介服务,每年释放改革红利近2亿元;公共资源交易场地服务“零收费”,节省市场交易主体成本近千万元。
据统计,武汉公布的9653个“三办”事项中,4820个事项已实现“马上办”,约占50%;7745个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次办”,约占80%;4306个审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约占45%。市级审批服务办理时限平均每个事项压缩10.6天;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可控制在38个工作日以内。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近期,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初步构建起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并在全国22个城市开展试评价,武汉是其中之一。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武汉市纪委选派108名干部,分为16个专项巡查组入驻全市各区和市直单位,为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解决难题。
专家指出,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的营商环境优、投资成本低、服务质量好、办事效率高,企业就会到哪里发展,资源就会往哪里聚集,人才就会向哪里集结。
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资源、政策的比拼,而是营商环境的角力。武汉着力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目的就在于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截至今年4月,武汉新登记内资市场主体5.36万户,同比增长5.43%,其中新登记企业2.88万户,同比增长14.63%;全市登记市场主体总量为110.85万户,同比增长9.98%。
东湖高新区更是孕育了斗鱼直播、卷皮网、斑马快跑等一批独角兽企业,集聚了30余家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40家上市企业正逐步形成“光谷板块”。
下一步,武汉将更大力度地优化营商环境,着力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准入环境。
全面实行市场主体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一次办好”等服务机制,完善简易注销制度,使市场准入更加宽松、简明、便捷。对标国际营商环境先进水平,建立企业开办时间调查、商事环境分析评估和企业活跃度分析等制度,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引导台胞台企共同参与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完善台胞台企权益保障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渠道。
民营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它们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工商联最近发布的民营经济500强榜单清晰地展现了民营企业的强大实力以及它们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这些企业不仅为国家贡献了巨额税收,还在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民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也持续扩大。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民营经济的不断创新,它们在新领域、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探索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坚持对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同等保护,依法维护外国投资者合法权益,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民营企业不发达,一直困扰着武汉。这与当地企业天平相对不平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