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汽车产销赛程过半,自主阵营有人欢喜有人愁。
自主品牌吉利汽车正以强劲的增长态势向前冲,在今年5月销量排名已挤入四强,仅排在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三家合资车企之后。而根据7月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吉利汽车6月销量128449辆,同比增长45%,上半年总销量766630辆,同比增长44%。增长强劲的吉利汽车志在蝉联2018年自主销量冠军。
另一方面,从2017年起,自主阵营也不再是阳光普照,长安、海马等自主车企销量出现下滑。今年以来,自主阵营分化加剧,长安、海马等自主车企依然未能止跌。
今年7月5日,海马汽车发布6月份销量快报。数据显示,2018年1~6月份,海马汽车其累计产量为3.7万辆,同比减少47.5%;在销量上,1~6月份共计售出4.1万辆,同比下滑42.3%。海马汽车此前聚焦的SUV,2018年前6月销量为2.4万辆,同比下滑44.8%;基本型乘用车,前6月共销售1.5万辆,同比下滑37.0%;MPV销量为2228辆,同比下滑47.4%,海马汽车的产品2018年上半年出现了全线大跌。
2017年是海马汽车自2010年以来业绩首次由盈转亏,去年销量仅为14.6万辆,同比下滑明显。对于2017年全年业绩下滑的原因,海马汽车方面解释是,除外部环境因素外,该企业正处于战略转型时期,资金投放、重点项目实施皆有调整,产品成本上涨,毛利下降,进而影响整体业绩。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2017年是触底、2018年是恢复性反弹、2019年应该是爆发式增长,所以希望今年在销量层面能够有所突破,销量翻番。”海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权此前对记者说。但事与愿违,海马今年“期中考”成绩进一步下滑。
中国汽车市场的风云变幻之快,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连曾经的自主明星车企长安汽车,目前也变得光环不再。截至记者发稿时,长安尚未对外公布今年期中考成绩,但其1~5月累计销量为42.2万辆,同比下滑6.4%。就在5月,长安的销量甚至不足吉利的一半,已开始明显掉队。
2017年,长安被吉利夺走自主品牌销量冠军的宝座,目前与吉利差距进一步拉大。2018年前5个月,吉利的累销比长安要多出21万辆,在2月还位居销量第六名的长安,到5月已直接跌出前十。
长安汽车第二代逸动上市之初,逸动在今年3月的销量曾高达2.2万辆,一举赶超吉利帝豪,在当月重新成为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担当,然而,这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4月,逸动销量环比暴跌一半至9663辆,5月进一步跌至8146辆。长安的另一当家产品睿骋CC的销量也不尽如人意,5月仅为2090辆,前5个月销量为1.9万辆,月平均销量不到4000辆。
业绩不振,由此引发人事变动。5月29日,长安方面发布《关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公告》,公告中表明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龚兵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副总裁职务,且不在公司任职,副总裁黄忠强、罗明刚也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副总裁职务。其中龚兵曾任职长安汽车副总裁兼长安轿车事业部经理,带动了长安汽车轿车车型的销量。
“我们评估了很多具体量化的指标,复合型的增长速度对长安来讲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我觉得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在4月的北京车展期间,彼时仍担任副总裁职务的龚兵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长安和海马这两个自主汽车品牌遭遇颓势的典型样本,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有品牌自身原因,也有共性原因。
崔东树认为,海马汽车的大本营海南,汽车消费能力、流通体系等均有欠缺,而供应链和人才储备也不具有吸引力。另外,海马汽车目前在产品力、销售渠道等方面也有待提升。而对于长安汽车,崔东树则表示,市场的因素要大于产品本身因素,比如长安自主所倚重的三四线市场的房市短期呈现火爆使得目标消费者缩减了相应预算,当然另一方面,长安自主品牌自身也并不完美,还需要在油耗等方面加以改善。
崔东树特别提到,SUV市场增速放缓对于长安、海马等自主品牌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二者都比较倚重相关车型,而SUV此前不仅是中国汽车消费者青睐的车型,也是国内自主车企赖以盈利的利润来源。崔东树指出,伴随着中国消费者需求和预算的改变,自主车企需要及时应变,不能指望“一招鲜,吃遍天”,不能过分依赖SUV并同时缺乏变化。
从长安汽车情况来看,作为长安SUV主力车型的CS55,在2018年的开局还不错,1月销售2.3万辆,但4、5月份却连续下滑,月销量分别只有1.3万辆和9206辆,环比下滑幅度分别达36.8%和27.8%。
面对前几年SUV市场火爆,长安方面并没有对轿车市场有过多的资源投入,逸动在2012年上市之后,也没有进行大的改款以提升竞争力。龚兵此前在2017年广州车展期间曾对第一财经记者坦言,长安对轿车投入不够,长安汽车需要重回“两条腿走路”即SUV+轿车。
动力电池的量产速度赛跑。
今年智能驾驶会成为汽车的标配,当L2级别智驾渗透进低端车型,将有助于智驾产业升级换代。
东风股份、东风科技、湖南天雁、中光学、东安动力、长城军工竞价涨停,华强科技、长安汽车大幅高开。
2025年国内商用车市场需求总量有望达到410万辆,同比增长6.5%。
重庆两大动力展现了关键引领作用,一是新能源汽车引领工业发展,二是互联网产业引领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