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晋江“实业兴城”:传统产业打基础,高新产业卡位

第一财经APP 2018-07-11 22:43:56

作者:邵海鹏    责编:杨小刚

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始终坚守实体经济的晋江,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制鞋、制伞、食品饮料、建材陶瓷、纸制品等六大产业集群,而晋华项目代表了晋江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对海外高端人才来说,这里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

自2017年从硅谷回国,福建省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征已经在晋江生活了一年多。徐征说:“晋江的城市面貌跟硅谷很像。没有大城市的嘈杂,但生活设施又很便利。”

徐征所在的晋江集成电路产业园,正是晋江集全市之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

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就如同冰山。高新技术产业是冰山露出海面的那一小部分,传统产业就是在海面之下的庞大冰体。

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始终坚守实体经济的晋江,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制鞋、制伞、食品饮料、建材陶瓷、纸制品等六大产业集群,而晋华项目代表了晋江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从美国回来的台湾人林世昌,正是看到晋华落地晋江,才选择到晋江来创业。摄影/王晓东

传统产业形成地方经济基础

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话语体系下,晋江发展经济的资源禀赋并不优越,曾有大量人口因此离乡背井到海外闯荡,它也在筚路蓝缕中成就了著名侨乡。

受益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地处沿海改革开放第一线的晋江,其内生动力被全面激发。凭借侨乡优势,当时的晋江县积极利用外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放手发动农民集资联户办乡镇企业,基本上选择了纺织、鞋、食品、建材等门槛低、工艺成熟的传统轻工行业。

在初有所成之后,晋江的传统行业开始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一步一步成长壮大。最后发展起来的专业村、专业镇,通过产业链分工、专业化配套、产供销合作等,迅速向周边乡镇、县域扩散,形成了“一县为主、多县分布、成龙配套”的产业集群。如今,晋江市已经形成纺织服装、制鞋2个千亿产业集群和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装备制造、新材料等5个超百亿产业集群。

进入1992年,晋江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就基本形成。也正是在这一年,晋江撤县设市。在认识到质量和品牌的重要性之后,晋江市委、市政府开始推动“质量立市”和“品牌立市”两大工程。2002年,晋江提出打造“品牌之都”的计划,大力奖励创建国家级品牌企业,先后获得了“世界夹克之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中国鞋都”、“中国拉链之都”等“国字号”区域品牌,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品牌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品牌基地之一。

位于晋江的安踏集团成立于1991年,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集团公司,跻身全球四大体育用品公司。而拥有安踏、特步、361°等品牌的晋江制鞋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集中、从模仿加工到自主创新的发展进程,并由此衍生出体育服装、体育设备等相关配套产业链。

以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为主的体育产业,也已经成为晋江超千亿产值的产业。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晋江体育产业总产值1744.62亿元,增加值532.90亿元,占GDP的26.8%。

中小企业多,大型企业少,是晋江和泉州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针对当时企业“散小弱”、企业家“宁为鸡头不当凤尾”、企业组织家庭式等问题,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重奖上市企业,推动百家龙头企业改制上市,短短几年就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100多家具有品牌、营销、技术和资本复合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在带动产业集群结构优化的同时,还增强了“抗大风浪”的能力。

晋江市专门成立“上市办”。自1998年恒安在香港上市以来,晋江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6家、股票48只,居全国县域首位,形成了资本市场上有名的“晋江板块”。

安踏运动实验室一角 摄影/王晓东

新兴产业卡住战略高位

跟徐征一样从美国回来的台湾人林世昌,正是看到晋华落地晋江,才选择到晋江来创业。早先因为无法买到量产的芯片,错失了一个发展的机会,这让他耿耿于怀,决心到晋江及早卡位。

林世昌说,国内的半导体产业自主化有加强趋势,吸引了一大批来自硅谷、台北的技术人才,这里的产业发展前景、融资环境都要优于其他地方。

随着晋华集成电路、三安光电半导体等龙头项目落地,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始集聚,产业集群初见雏形,晋江在未来有可能成为亚洲最大的半导体设计研究中心。

林世昌的初创公司位于晋江市2012年启动的创意创业创新园(下称“三创园”),三创园致力于打造“福建中关村”。晋江市三创园管委会主任蔡金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三创园以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互联网+、新材料(石墨烯)、新能源、智能制造、节能环保、食品生物科技等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创新从模仿、跟踪向并行、领先转变。

集成电路产业正是晋江重点培育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晋华集成电路产业园以集成电路产业链为核心,重点引进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等龙头企业项目。徐征称,善于“无中生有”的晋江,正在集全市之力来推动项目的建设。仅仅一年多,曾经水塘烂泥地的园区便已初见雏形。

徐征介绍,晋华存储器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是园区的重点项目,一期计划投资370亿元,建设用地面积638亩,建筑面积约47.5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二年,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

“这个项目非常有挑战性,大家都知道中国集成电路进口每年花2000多亿元。我们要实现突破、填补空白。”他说。

之所以要“无中生有”发展这一产业,晋江市副市长王文晖称,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来这是国家战略,集成电路和芯片是信息工业的工业粮食,非常重要,而且进口量非常大,是石油进口的2倍以上。这个产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和产业安全。

二来,借集成电路产业,晋江市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高,希望能够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强市,也希望通过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对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改造。

王文晖说,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希望倒逼整个城市配套和品质的提升。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大概需要3万~4万人来支撑产业发展,而且来的都是高端人才。

利用高新产业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在晋江,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产业升级方向,传统产业是其基础和支撑,要积极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高。

作为老牌传统企业,恒安集团成立于1985年,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生活用纸和妇幼卫生用品制造商。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其新型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引进了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设备,配置了10台机器人、12辆无人穿梭车、20台自动堆垛机等,在大大降低用工人数的基础上,还将次品率从原来的3%降到约1%。特别是原来用工最多的包装环节,本来需要20人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5个人,人工成本降了70%。仓储环节也大大减少了用工,使用机器运货搬货,基本不需要搬运工。

在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高方面,参与了产业改造的“高级鞋匠”许志很有“发言权”。

许志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曾供职于全球顶级的美国半导体设备应用材料公司,目前担任晋江市石墨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发了石墨烯跑鞋。

他介绍,目前世界知名品牌的轻型跑鞋重量每只200克以上,而石墨烯跑鞋的重量仅120克,相当于一袋方便面的重量。在鞋底加入石墨烯不仅增加弹性,还能增加韧性和抗撕力。此外,鞋底中间还布了一些气囊,以达到轻便、弹性好的双重效果。

随后依托研究院的平台,许志还将石墨烯材料应用到鞋垫上,不仅能抑制细菌,舒适度和外观也得到了提升。

许志认为,除了以高分子材料为方向做鞋外,还能以面料为方向做衣服、智能穿戴产品等,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制造产业的融合,帮助晋江传统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目前,晋江石墨烯研究院正引进国内外石墨烯材料领域及相关学科的一流科学家团队,重点开展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面料、智能穿戴跟物联网技术、先进光伏技术等四大技术研发中心。

政府有效引导是传统和新兴产业“黏合剂”

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要减少审批,就能将属于市场的职能交给市场去做,腾出精力多做一些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工作。

为此,晋江市提出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全市推广“四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以及“四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服务理念。政府要当好“三个角色”,即引路人、推车手和服务员,通过营造便捷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在敏锐把握到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布局之后,晋江开始举全市之力来推动晋华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的建设。

王文晖提到,一方面晋江专门编制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总规模24000亩的产业园区,并甄选抽调80名业务骨干组建园区筹备工作组,成立尖刀连和先遣队,采取“单一窗口”的服务模式,保障园区和落地项目的快速建设。他说,“以晋华产业园项目为例,晋江政府用一天时间就办结了施工许可证,创造了新的晋江速度。政府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就是要全力保障和服务项目的建设。”

另一方面,晋江还加强了产业链招商工作,目前除晋华存储器外,矽品电子、美国空气化工等20多个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涵盖集成电路产业链各个环节,总投资近600亿元,全产业链生态圈雏形正在逐步呈现。

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尊重,从硅谷归来的徐征深有体会。他说:“大多数晋华的员工都是从世界各地奔赴晋江的,基本上两天之内,晋江市政府就把钥匙交到我们手中,让员工做到拎包入住,这在其他城市是很难做到的。”

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称,晋江有自身的产业优势,希望用创业环境跟人文环境,形成差异化的优势,把人才留住,让他们来了就不想走,让晋江成为“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可托付终生”的一座品质城市。

“这是一个可以成就梦想的地方。”王文晖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