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过程看,尽管保本产品在海外市场上大行其道,但在国内刚刚开发的基金“土壤”上,经营保本产品的基金公司却显得力不从心,不少基金公司更是悄然打起了“退堂鼓”,并转而其他更有风险度的偏股型基金方向。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恐怕是当前基金行业的整体运营模式。”上海地区某合资基金公司总经理无奈地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国内基金行业其实早年就对保本产品进行了探索,并获得了市场认可,但在多方利益博弈之下,保本产品几成“鸡肋”。
这位人士以同样是固定收益方向的货币基金为例,今年来,为了丰富公司产品线,不仅大基金公司早已推出了有“现金管理工具”之称的货币基金,连那些新设成立的中小型基金公司也陆续推出了货币基金。但反观风险度较小的保本基金,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因素,都导致大型基金对推出此类产品的积极性并不是很大。
据了解,在国内发展保本基金过程中,基金公司方面遭遇了不少困惑。比如,保本基金需要有相关机构提供担保,但有能力提供担保的机构并不多,因此也对此类产品的发展构成了制约。
更为值得思考的是,在现有利益分配格局下,基金公司方面能否有“做大”此类产品的冲动,这也是令人怀疑的。比如,保本基金这类固定收益产品在A股行情大好时,并不能令基金公司在迅速做大规模后获得明显收益,“这将对基金公司运营者直接构成压力”,毕竟,基金公司的管理人需要面对来自股东方对基金公司盈利能力的压力。
正是如此,近年来,不少基金公司忍痛放弃固守多年的保本基金,并转型为风险度相对较高的指数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并期待后者能为公司做大规模提供动力。同时,在投机性相对较强的A股市场上,部分小额投资者可能更加倾向于那些能在短期内为其带来收益的高风险度产品,保本基金这类海外盛行的产品自然也颇有点“曲高和寡”。
如今,当证监会11月1日正式发布《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意味着新的保本基金即将放开“闸门”投向市场。对此,有着强大保本经验的外方股东的金元比联基金公司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该指导意见的颁布,“可能推动该保本基金的尽快面市,满足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丰富广大投资者的投资选择。”
需要提醒的是,作为长线配置工具,保本基金之所以被成熟市场所接受,主要是因其扮演了资产配置的角色,非常适合那些进行长线投资的客户喜爱。正所谓“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在风险偏好较低的大额投资者心目中,保本产品市场存在很大的吸引力。
对于此次证监会推出的行业性指导意见,基金行业人士还是抱以相当大的认同。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杨文斌认为,可以预料,基金产品设计、销售、运营的未来将是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重大转移,“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可能将面临深刻的变革。”
不过,对于保本基金的未来,不少受访的基金公司人员还是抱以一定的谨慎态度。
“从长期角度看,其他一些固定收益方向的基金也能够达到保本的目标,且收益并不一定逊色于股票方向的基金。”一家合资基金公司销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仅以产品设计角度来说,同样是做固定收益方向,债券基金可能更加符合投资者的需要,前者在基金行业受重视的程度更高。相比之下,运营相对复杂的保本产品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不仅后者需要提供很好的保本策略,而且也需要得到良好团队的支持。如此,基金公司可能更加把债券基金放在优先考虑的产品目标上。
其实,就单纯的投资角度来说,如果基金经理将一种债券持有到期,通常情况下也达到了“保本”的目标。而且,从长期时间跨度考察,债券基金的总回报可能并不逊色于偏股型产品。而且,保本基金往往需要限制规模,这对于目前基金公司是通过做大产品规模来获得管理费用的常规盈利模式来说,也限制了基金公司方面的积极性。
“赔本买卖”缘何受宠?还有98只“卡”在2亿门槛,清盘倒计时开启
瞄准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AI for Science、量子科技等领域。估计一百亿的未来产业基金最终会撬动至少三四百亿的资金规模。
该基金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专注于氢能产业链投资的基金。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项具体举措,旨在解决行业存在的经营理念偏差、功能发挥不足、发展结构失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