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堵不如疏

第一财经日报 2011-02-28 08:50:00

责编:群硕系统

“座机录音、手机上交、MSN监控。”在深圳某基金公司研究总监的MSN签名上,这句话已经挂了很久。

“座机录音、手机上交、MSN监控。”在深圳某基金公司研究总监的MSN签名上,这句话已经挂了很久。在监管层三令五申下,基金从业人员尤其是投资管理人员对于网络和电话聊天都已非常谨慎,绝对不谈个股。

投资管理人员受到如此严格的监控,始于2009年。2009年3月底,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并自当年4月1日起施行。该指导意见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公司应当建立健全通信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类通信工具的管理,公司固定电话应进行录音,交易时间投资管理人员的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移动通讯工具应集中保管,MSN、QQ等各类即时通信工具和电子邮件应实施全程监控并留痕,录音、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资料应当保存五年以上。

《指导意见》同时规定,投资管理人员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证券投资活动;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公司员工不得买卖股票,直系亲属买卖股票的,应当及时向公司报备其账户和买卖情况。公司所管理基金的交易与员工直系亲属买卖股票的交易应当避免利益冲突。

在指导意见发布后,业内曾一片叫苦声。但证监会“出此下策”,则是出于防范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的初衷。自中国基金业发展以来,上海、深圳等地先后发生“老鼠仓”案例,导致证监会对基金从业人员的监管骤然收紧,尤其是对于基金从业人员证券投资行为的监管,更是扩大至员工直系亲属。

对于从业人员的亲属,这显然带来了许多不便。“我作为基金经理不能炒股也就算了,我的哥哥姐姐买卖股票也要报备,这肯定不合理。”深圳一位基金经理如此抱怨。而一位基金业内人士曾对记者表示,绝大多数基金业从业人员都在炒股,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都是内幕交易。

此外,监管过严,被业内认为是近两年来基金经理频繁出走私募的原因之一。上述基金经理如今已经离开公募行业,代人操盘,谈及离职原因,他表示,一方面,工作压力比较大,而收入并不对等,另一方面,每天研究证券却又不能参与投资,个人资产增值保值的需求无法满足。

这正是业内叫苦的原因。而更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从业人员,尤其是投资管理人员的管理,“堵不如疏”,至少应开放正常的投资渠道满足这部分人的投资需求,或许对于遏制“老鼠仓”也有一定作用。

事实上,2007年6月,证监会向各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银行下发了《关于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宜的通知》,首次为从业人员的投资松绑,允许从业人员购买基金,但要求持有期限不少于6个月。

这是在解放从业人员参与证券市场投资问题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记者了解到,对于这点要求,各家基金公司的具体执行情况又各有不同。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他所在的公司要求从业人员只能买自己公司的基金。但其他多家基金公司员工则向记者称,公司没有做出这方面限制,不过大多数人还是会主动选择自己公司的基金。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