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来中国是因为中国有牛市”

第一财经日报 2011-04-09 10:18:00

责编:群硕系统

“我到中国来是因为中国有牛市。”湖南博丰投资公司投资总监郑英豪正是基于以上这个目的性非常强的判断才来到中国的。

● 投资标签:技术派

● 境外经历:在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及雅加达等地从事金融投资二十余年

“我到中国来是因为中国有牛市。”湖南博丰投资公司投资总监郑英豪正是基于以上这个目的性非常强的判断才来到中国的。

郑英豪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毕业于南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前身),在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及雅加达等地从事金融投资二十余年。而就在2007年底,50多岁的他来到了文化上比较相近,但是却相对陌生的中国内地。

对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了中国市场,郑英豪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我同很多经济学家持有共同的观点,将2005年看成是中国股市的元年。”郑英豪所谓的元年指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市场迎来有史以来最华丽的上涨行情。

郑英豪认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股市的发展初期都将经历持续10年时间的牛市。遵从这样一个逻辑推断,中国股市的大牛市将从2005年延续至2015年,那时候的中国市场将会是如日中天。

他甚至更加乐观地认为:“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但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还会继续体现,这样中国的牛市持续的时间还可能不止10年。”郑英豪还将当前的中国市场比作1907年时的美国市场,他相信未来中国市场也会出现与美国市场同样的长期牛市。”

在整个投资生涯中,他一直以能够准确判断市场的熊牛周期而充满自信。在他的简历中,记者看到他曾成功推断出各个主要市场几次较大的转换周期,此外,郑英豪的得意之作是2003年3月以文章的形式指出新加坡和香港股市将由熊转牛,而与A股市场有关的是在2005年6月判断中国股市将步入牛市,在2007年6月,他也撰文判断沪深股市即将触及历史巅峰等。

由于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分享到他对市场的发现与判断,他曾在1997~2007年全职担任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员,撰写财经评论和社论。他告诉记者,他当时一些比较满意的评论都收集在了他出版的一本名为《我们的故事都写在泡沫上》的财经评论集之中。

对于这些判断从何而来,郑英豪说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技术派,但他灵活地结合了各种方法来研判市场的走势。他对于自己的一套分析工具非常有信心,而且通常是根据自己分析出来的结果写文章。“白纸黑字是能看到的,如果是对的,人家会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错的,那些读你文章的人就会质疑你的水平。”郑英豪这样表述他的观点。

每一种市场都有特性,既有优势也存在风险。郑英豪说新加坡虽然是东南亚的金融中心,但是股票市场的规模与中国却不可同日而语。他用了四个大字来形容中国:“大国家”、“大市场”、“大容量”以及“大潜能”。

郑英豪认为,从目前中国资金的分配情况以及中国市场的承受能力来看,中国目前2000多只股票还远远不够,再发行1000~2000只股票,市场都可以承受。不过郑英豪也认为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除了判断未来中国将会出现大牛市行情之外,郑英豪说他对中国市场的板块轮动非常感兴趣,这种情况在新加坡股市就没有那么明显。

郑英豪目前的公司位于湖南的长沙,对于为何不选择上海或者深圳,他的解释是他在长沙找到了合作的伙伴。而长沙对于上海和深圳来说,金融业是一个比较低度发展的领域,所以比起那些高度发展的城市具有更大的潜能。

在长沙度过的三年时光中,郑英豪说他经历了对中国市场逐渐了解的过程,他把这个阶段分为认知、研究到了悟一些窍门。他说他现在对于“抓金股”的能力已经比原来精确了。

或许,郑英豪天生就是一个“乐观派”,他不仅对中国市场持有乐观的态度,还对生活追求平和的心态。

或许是受到了索罗斯的影响,郑英豪一直信奉迅速斩仓的策略。他的策略基本上有三个标准。如果一只股票亏损超过5%,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斩仓;如果这只股票进仓之后三天让他身体感觉不舒服,也会斩仓;或者是到了周五下午2点钟还是亏损,也会止损离场,他说他不愿意带着痛苦的仓位过周末。

“这小小的一个‘癖好’对于我来说蛮管用的,一方面是不让生活受到头寸的影响,另一个就是早早地把风险拒之门外。”郑英豪这样说。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