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掘金专精特新“小巨人”:投资者如何优中选优?

第一财经2021-09-23 20:34:23

作者:钱焜    责编:钱焜

举报

近日,专精特新企业站上了风口。那么专精特新企业的特点是什么?市场资金如何看待这些标的?投资者如何优中选优?如何规避风险获得最大收益?第一财经有料策略会连线了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粤开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梦洁以及力量资本总经理朱为绎,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第一财经:

纳微科技在去年底的时候入选了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作为一个从业者,您近年来有没有切身的感受,市场对这一类企业的关注?

江必旺:

我们2006年就聚焦于微球材料这个细分领域。开始的十几年比较困难,因为当时市场关注的是有一定规模的公司。这几年市场会更加关注整个产业链,尤其是一些关键环节。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隐形冠军,往往能够解决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产业链安全正在被重视。比如说,之前上游企业生产的东西要导入京东方、华为或者国药都很难,但现在这些企业会主动来找我们合作,整个市场环境正越来越有利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

第一财经:

在资本市场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站上了风口,从4月份以来,整个专精特新板块指数累计上涨约45%,不少重仓这一类企业的投资者取得不错的收益。您觉得专精特新指数的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一类企业的投资机会?

陈梦洁:

专精特新企业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盈利水平高、估值水平倒挂、市场风格轮动、政策催化等。但是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支持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再加上近期北交所的设立,也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持续性。

我们从2018年就开始关注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因为2018年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是鼓励引导,之后则是明确的培育目的,并设立具体的培育目标数量。今年7、8月份开始,整个市场非常关注专精特新企业。

对二级市场而言,政策导向是我们的关注热点。像新能源、半导体等,也是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我们觉得专精特新会迎来一个持续爆发,可以媲美“碳中和”主题。

第一财经:

在您管理的基金产品中,或者说在投资策略中,什么时候开始把专精特新企业更多的加入到投资的标的里面的?

朱为绎:

我们的主要策略是投资新三板,以精选层的战略配售为主要投资目的。

力量资本自2020年10月成立以来,共投了六个项目。这六个项目都是精选层公司,即将转成北交所上市公司。其中有两个是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分别是德瑞锂电、星辰科技。仅几个月的时间,德瑞锂电、星辰科技已经赚了三倍。

在标的选择方面,我们首选行业发展前景好、毛利率高,净利率高,且属于新能源、新材料的战略新产业,正好满足了专业特性。国家推出北交所就是要为具备专业特性的企业提供资本服务,希望更多的中小企业去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特定的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一财经:

投资者比较关心纳微科技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对企业意味着什么?未来2-3年内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帮助?

江必旺:

我们致力于解决微球材料卡脖子技术,在入选专精特新企业后,不仅获得了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在资本市场上,6月23日上市后股价更是创了历史记录。

真正做专精特新的“小巨人”的企业会获得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疫情期间,我们承担了顶替国外产品的任务,且公司业绩已经连续四、五年每年保持平均50%以上的增长。伴随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第一财经:

此前粤开证券发布了一篇投资报告,详细分析了专精特新小巨人整个基本面情况。这一类企业在市值、规模、估值、成长力上有哪些特点?未来有怎样的预期?会成为后市的主线吗?

陈梦洁:

我们将工信部4992家公司名单跟上市公司名称进行匹配,筛选出了283家A股的上市公司,其中的创业板占比约40%,科创板占比分约30%。未来北交所大概有370家新三板企业,其中包括了十家精选层企业。

从板块分布上来看,可以定义为成长和创新。

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是还是集中在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工业和制造业,1/4的“小巨人”企业分布在机械设备行业,符合国家转型升级之下优先聚焦制造业补短板的政策指引。其中,医药生物、电子、电器设备都符合高端制造领域,高端制造在专精特新中的占比也超过了一半。

从市值分布来看,3/4的企业市值规模在100亿元以下。283家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中位数约58亿元, 50亿-150亿元的中小企业是它的标签。

通过对盈利能力的梳理,可以看出,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各自的细分领域表现十分突出。比如这283家企业过去三年的ROE的均值是12.8%。

成长力方面,“小巨人”整体企业表现非常好,过去三年复合增速约为15.6%,扣非增速是21.9%。这说明企业固定成本和费用的管控能力较好,利润增速强于营收增速。

竞争格局上,“小巨人”企业的主营业务比较集中,超过七成的企业核心业务占比超50%,体现了企业的“专”;现金流的回收能力衡量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体现了企业的“精”;通过海外业务衡量知名度,其中75%的企业拥有海外收入,体现了企业的“特”;部分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成果非常显著,创新在不断进行,体现了企业的“新”。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流动性边际宽松,成长还是资本市场关注的主线,而“小巨人”大多属于成长股。在投资成长股逻辑不变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投资市值下沉、景气扩散的主线。

第一财经:

在北交所成立、中小盘指数火爆、“专精特新”受到投资人青睐的背景下,市场资金看待投资标的的方向和思路,是不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发生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多久?

朱为绎:

现在有一部分公募基金的风格是有问题的,比如有的基金叫中小盘,实际上前十股票都是大盘白酒。中小盘基金就应该做专精特新,而不是大盘蓝筹。

精选层净值从2020年7月27日至今已经到3000点左右;指数从2020年7月20日至今涨了两倍;很多个股股价更是涨近一两倍。主要原因是这些公司原来的估值、市值都很低。当前精选层市值最高的为贝特瑞,近800亿元,100亿元以上市值的股票大概有三只,市值在20亿元以上的在66家精选层里面大概占20只。

而北交所建立的核心逻辑就是把还没有挂牌的企业吸引到这个市场。

第一财经:

2019年和2020年,整个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占比分别为5.6%和5.9%、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17.4%和18.3%。作为对比,A股全部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占比分别为4.0%和4.1%、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13.6%和13.5%。以纳微科技为例,专精特新企业未来在产业链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市占率,在国产替代中如何发力?

江必旺:

专精特性都属于科技型企业,他们往往是一个细分领域里的关键环节。而这些环节往往被高度垄断,所以,高研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高投入可以带来高利润,纳微科技的毛利率就达80%。若要打破垄断、实现产品国产化,就需要提高技术门槛,拓展发展空间。比如,现在绝大部生物药用的微球至少90%以上依赖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专精特新企业不只局限在中国市场,还要抓住历史机遇,突破核心技术,具备迈入国际市场能力。

第一财经:

从投资角度,专精特新企业如何优中选优?投资者们应如何去寻找下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陈梦洁:

我们将283家上市公司采用流通股本加权的方式做了一个统计,成分股的纳入时间也会按照工信部的名单进行分批纳入。

指数层面,专精特新“小巨人”整体表现较好,但个股层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分化,收益率的均值显著低于其中位数,仅有不足半数的公司跑赢该指数。

并且,整个指数涨幅是由少部分企业贡献的,机械化工、医药和电子这些细分领域的差异化也比较大,所以如何优中选优?我们引入一些客观指标和财务指标进行筛选,这里提供几个思路:

高速增长行业的上游或供应商,可以更好的享受行业红利;2)通过拓展市场、客户,能够实现市场率的持续增加;3)在公司原有的业务基础上,积极拓展第二、第三增长极。

从策略角度,我们可以构建两个类型的筛选指标。第一个是配套专家,就是好赛道+专精产品+绑定核心大客户,能够跟随下游的客户一同成长的企业。据我们统计,这些“小巨人”企业的资金周转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业绩弹性较大。我们认为可以布局光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

第二个类型就是单打冠军。2020年疫情影响海外公司的供给,再加上2018年国产自主可控的要求不断提高,为国内汽车、半导体这些领域的小公司提供了能够进入大公司供应链的机会。

朱为绎:

我们的投资除了专精特新,还会有自己的标准。因为专精特新的申请并不像IPO一样有严格的程序,我个人觉得这个里面可能有些不太合适的标的。我们选择标的一是看行业有没有发展前景;二是看毛利率有没有超过30%、现金流如何、是不是经常分红;最后一个是过去几年是不是有足够的成长性。

由于新三板的基础创新型企业的财务没有经过严格审计,而精选层至少经过了证监会的审核,拿到批文后我们才投资。未来我们将从技术层、创业层里面去挖一些标的,也会参考公司的地理位置,比如交通方便、便于管理的珠三角或长三角。

第一财经:

当我们投资这些专精特新企业的时候,从什么阶段进入、什么阶段开始退出,收益是相对最大化的?它们是不是存在风险,我们需要怎么样预防这些风险?

陈梦洁:

从二级市场出发,更推荐投资确定性强的行业,比如国家重点支持和扶持的领域。目前,我觉得光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医药生物、新材料这些细分领域比较具备确定性。

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操作习惯进行投资。从长期角度来说,专精特新已经被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形成了具备梯度性的培养政策,可以定为当下时代的一个标签,具备较好的持续性。从中短期看,当下经济增速放缓、流动性边际宽松,成长仍然是二级市场投资的主旋律。在当前A股结构性行情的背景下,要更加注重性价比,不应该盲目追高,应挖掘尚未被市场充分发掘的标的。在了解基本面的情况下,可以持有足够长的时间,尽量减少中间的波段操作。

什么时候退出呢?我是更愿意进行相对长线的投资,但当基本面、政策面出现恶化时,或估值偏离度过大时,建议投资者要及时退出。

朱为绎:

如果大家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去开通精选层,在这里面挑一些不错标的,或者最近涨的不是特别高的标的,待北交所开市就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收益。此外,精选层的估值相对于A股同行业来讲还有空间。其实不用去考虑时机问题,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就有很高的估值溢价和流动性溢价的问题。

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节目中嘉宾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涉及任何投投资操作的建议和标的的推荐。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