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何“汽车强国的底层是零部件强国”?丨云上会

第一财经2022-08-02 11:09:33

责编:施宇楠

举报

江浙沪区域聚集了大量整车及上千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形成中国超强的汽车产业高端集群,其中上海汽车供应链也已成为全国汽车工业的中心。然而,从芯片短缺到疫情蔓延,致使汽车供应链处在双重压力中,那么在越发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该如何打造高韧性的汽车供应链?专家说“汽车强国的底层是零部件强国,如果国内没有很快建立起很给力的供应链,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绝不会有今天”,怎样的零部件集群才能组成给力的供应链?

第一财经近期邀请了中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飞凡汽车CEO吴冰、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汽车行业特聘研究员鹿文亮、华西证券汽车首席分析师崔琰,就核心部件技术趋势、突破汽车供应链的内外部约束、下半场竞争的黄金机遇等层面展开了讨论。

新能源车进入智能电动时代后,供应链怎样给力?

第一财经:为什么“汽车强国的底层是零部件强国”?

鹿文亮:驱动整车进步的核心在于汽车零部件,比如燃油车时代,大家最核心关注的就是它的动力和油耗,就是发动机、变速箱这些零部件的技术进步。现在是电动汽车时代,这时核心关注的是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因为这个性能决定了车的续航长短。这样的性能要求,驱动其技术进步,那么这些零部件结合在一起,成为我们整车的进步。

第一财经:如果中国没有建立非常给力的电动车供应链,整个中国电动车不会有今天。什么叫给力?

崔琰: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我们觉得供应链的给力有三个方面:第一,电动化。“三电”的核心部件是否给力,接下来与“三电”相关的高压高导、快充等,也需要越来越给力。第二,智能化。整个智能电动的供应链,包括感知(高精度的传感器)、判断(车载计算平台、大算力芯片)、执行(线控底盘等等),接下来也是供应链里面需要越来越给力的。现在正进入一个导入期的加速过程。第三,底层基础技术支撑。除了大算力芯片外,还有车规级操作系统,作为智能车发展的一个底层技术,也是供应链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一财经一部现代电动智能车,总共涵盖多少零部件?涉及多少供应链企业?

吴冰:以我们全新一代智能车角度来说,它的零部件主要分为:第一,三电:电驱动、电控、动力电池;第二,智能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第三,电子电气、车身、内外饰,底盘和热管理等系统;大概是十个系统,总共涉及一级总成零部件100多种,涵盖200多家供应链企业尽管听起来数字庞大,但是传统的燃油车相比,在关键零部件系统方面,数量已经减少了将近20%。

第一财经中国的汽车产能分布,尤其江浙沪一带的供应链具体怎么分布?

崔东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江浙沪地区的汽车产量大概是460万台的规模,占19%,是全国各个区域板块中相对来说最强的。其中,上海在芯片、底盘、自动驾驶等零部件的技术和体系方面已经做得极其优秀。

再有,上海作为总部大脑基地,承担了集中地管理、生产、储运,国内外所有的零部件高端资源都在上海做总控,苏州、宁波相对上海港口比较近,承载了生产功能。

另外,以在上海的上汽集团、特斯拉、吉利汽车等为例观察,它对周边江浙地区甚至全国的产业链,拉动和延伸效应极其明显,所以在上海地区汽车供应链因疫情出现暂时停止的状态时,对全国零部件供应也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江浙沪零部件的供应链极其重要。

怎样的供应链模式可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

第一财经:2021年苏伊士运河船只搁浅,导致货物不能及时进出,有人说,这可能会导致全球的供应链模式要从原来的及时管理(just in time)转变成以防万一的模式(just in case),也就是要从精益生产、零库存转变为库存冗余,抑或A、B两点供应模式,您认为这是否应对外部冲击的优质模式?

吴冰从企业运营角度来说,不管是just in time还是just in case,我们永远要做到平衡,平衡成本、安全还有它的质量,这是供应链管理的思路。原来的just in time更多考虑成本,而just in case是为了保证供应链的安全。但是在安全的情况下,如果有很多库存冗余,无形中又会增加成本,所以肯定要考虑好平衡。至少我个人认为,我们未来还是会把精细化管理和运营作为企业非常核心的部分,AB角和库存冗余只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我们想可能要通过三个方面达到这个目标:

做好风险把控:通过国内外布局和不同区域间布局,让供应商对于不同品类的布局更加完整。

穿透管理:加强二级、三级供应商的质量和生产管理。供应链的安全,很多问题不是出现在一级供应商上面,而是在二三级。

核心零部件,比如芯片,采取供应商战略协同方式。

要做好整体动态平衡,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权重会多一点。

鹿文亮:补充一点,这个平衡需要有一些新的手段和技术,核心是要用数字化的手段,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数据打通。这些数据包括仓库的数据、数量、质量,包括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原料供应商。用这种方式替代人做供应链管理,寻求动态平衡。

智能化电动化变革下,为何供应体系向扁平化重塑?

第一财经在政策方面我们看到,疫情期间,工信部搭建了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平台,常态化后,这样的供应链协调平台的作用会是什么?

崔琰:从中长期来看,汽车正面临智能化电动化地大变革:

第一,零部件的数量在减少;

第二,供应体系相对变得扁平化,

所以整个供应体系有一个打破之后的重塑。我们觉得这样一个供应链协调平台,对主机厂来说,一方面有助于其在这种变革中把握供应链相应的动态,另一方面,后续当它积累了数据后,在供应体系变化之下,可识别出哪些产业链需要巩固。这会让一个变化下的供应链形成更加有效运转的机制。

第一财经提到扁平化,供应链原有的金字塔供应体系要不要改变,您在扁平化方面,认为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必须对终端供应链有更多的可见性,供应链上的控制权在转移,这是趋势性地改变吗?

崔东树:这次疫情把供应链的变革,尤其供应链的扁平化,更加凸显出来,这是产业链的趋势。同时产业链的上下游,包括零部件过去的黑箱体系也逐步透明化。

上海在这次疫情之后,以上汽为核心,快速把江浙沪乃至全国的零部件体系迅速拉动,使汽车生产在5月到6月得以爆发式恢复。所以我们认为供应链的变革、整车企业产业链的重塑、产业链信息的透明化,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对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垂直一体化供应模式,是否导致“供应链陷阱”?

第一财经:像比亚迪和特斯拉都做了自己的垂直一体化模式,一旦出现突发的、不确定性的事件,生产与交付不受影响,您觉得这样的模式是否值得其它企业借鉴?

吴冰:如何定义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家企业值得可持续投入的核心技术和资源在哪里?每个企业都需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定义核心竞争力。

随着汽车进入新四化,不断有创新的技术在汽车产业链当中发生,而每家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每一个产业链又都有自己的技术、文化、人员要求,如果你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干了,可能会进入“供应链陷阱”,因为你进入了你不熟悉的领域,从而丧失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鹿文亮:我非常同意。在疫情中我们看到比亚迪、特斯拉在供应链上的韧性,但垂直一体化做得最好的其实是丰田,在疫情中保证了优势。可是丰田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这种大变革方面就做得不好,这跟它做垂直一体化有关,因为它布局太重了,转型很难。

如何面对供应链转移?

第一财经在外部约束中,汽车供应链产业链还面临着是否要转移的问题。有人呼吁从世界大市场转向各个区域市场,各自为政,建立自己独立的供应链、生产链条,崔老师您的看法是什么?

崔东树:好多人想摆脱中国现有的重要市场地位,进而形成全球分散化,我们认为这是完全不对的一个趋势。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是由我们的竞争优势,尤其是我们的效率,还有产业的韧性所决定的。随着电动化的发展,汽车零部件越来越少,集成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产业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中国一定要把智能电动车这个产业链有效地抓在自己手里,绝不能任由向全球分散化蔓延发展,这样效率也低,对于我们产业发展极其不利。

另外一点,我们的新能源车现在占到世界57%的份额,这么强的份额,我们已经有超强的产业成本优势和聚集的优势,我们把这个优势打造强,坚决防止产业转移分散化,把我们江浙沪地区打造成全球有竞争力的体系,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价值所在。

缺“芯”少魂 下半场的胜负手何时冲破内部约束?

第一财经:电动化、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竞争的核心,那么作为下半场的竞争胜负手的车规级芯片为何那么难?

鹿文亮:首先,车规级的特点是高可靠、高安全、高稳定,这个特点导致芯片从研发到使用,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其次,我们属于后来者,要挑战国际巨头的地位很难,也没有办法短期内研发这么好的芯片。

再有,车规级芯片尽管研发投入成本很高,一旦用到车上,价格又比较低,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

导致国内很多车企干脆放弃某些芯片领域。

第一财经:下半场我们所需要的处于短板的这种芯片,目前在市场上的产业格局已经完全固化了吗?

崔琰:我们觉得像车载大算力芯片的产业格局还没有固化。原来传统的ECU、MCU芯片,由于格局比较一致和稳定,所以国内处于一个追赶的状态。但是现在汽车智能化的变革刚刚开始,现在处于一个导入期的阶段,像车载高性能大算力芯片作为智能化的增量部件,现在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我们觉得自主供应商有非常好的机会和竞争力。

如果按照几种不同领域的芯片分析,像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底盘域,不同集成的发展带来了对大算力芯片的需求。

比如智能驾驶的大算力芯片,对其算力的需求非常高,基本上都要达到200Tops以上。全球的英伟达、高通,现在都有做一些搭载,对于国内,华为、地平线、黑芝麻等等,也在加速推进。

还有智能座舱,现在主机厂在座舱领域做了比较大的变革,比如一机多屏,一芯多屏,这带来了座舱芯片的算力明显提升。全球来讲,高通搭载比较多,自主厂商里面,华为、地平线这些,也在加速推进。

第一财经吴冰总,您怎么看这一块的产业格局?

吴冰:有一个“鸿沟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一个创新的技术产品,当你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5%的时候,你就会从一个小众的产品进入主流市场。

今年,中国的智能电动车在市场里正好达到了21%,所以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应该是在全球唯一跨越了15%鸿沟的市场。

未来,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智能电动车会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

汽车销量在报复性反弹中进入智能化元年

第一财经超预期促消费政策陆续落地,汽车销量到底如何?

崔琰:5.13汽车购置税减半出台,6月份,不管是乘用车的批发数据还是终端的上险数,都出现了同比环比的大幅增长。基于6月份看下半年,我们预计汽车消费可实现同比20%左右的增长,全年会有接近10%的同比增长。

新能源汽车的增速,会比整个汽车行业的增速更快。去年全年是330万台,今年我们预计会有550万台,今年渗透率可能要站上30%以上。

今年是汽车智能化开启的元年。下半年,不仅仅是销量周期向上,而且再往后看五到十年,智能化会带来整个行业持续高增。

而对于自主品牌,我们非常看好他们在这一轮中做到市占率提升和品牌向上。

第一财经站在企业的角度,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您有什么建议?

吴冰:对消费者来说,换电和充电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需求:充电方面:希望在二、三、四线城市加大充电基础设施补助;换电方面:针对换电后的电池梯度使用和二次使用,能够出台一些更加明确的政策。新能源二手车方面:需要出台指引性的支持政策,促进二手车的置换。

第一财经:对于电动车或者智能车的二手车置换,你具体的建议是什么?

吴冰:第一,对于车电分离模式,电池和汽车的转籍入籍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打通;

第二,有一个比较标准的二手车评估体系,可以支撑电动车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

编辑:第一财经张言、张丹丹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