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圆桌论坛:新能源汽车市场缘何崛起?

第一财经2022-10-28 17:37:53

责编:许欣然

举报

在今年的“金字招牌”和“新国货”调研中,《第一财经》杂志没有再分“新能源车”和“油车”,因为几乎所有品牌都在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主流。那么,回顾过去几年,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快速崛起?对于这个问题,业内人士有哪些观察和经验?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今天下午的第一场圆桌:新能源汽车市场缘何崛起。

有请波士顿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徐杨先生

LMC汽车市场咨询总经理曾志凌先生

比亚迪汽车品牌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助理罗昊先生

由我来担任本场圆桌的主持。

三位都是汽车业内人士,今年9月汽车销量数据出来了,尤其新能源车销量非常好,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能会达到650万辆,第一个问题请教在座三位,为什么今年尤其是下半年新能源车销量会这么好,除了销量还有哪些数字和现象值得关注,我们从波士顿的徐总开始。

徐杨: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在过去和未来都会有一个迅猛的增长,从我们内部的分析,我们大胆一点的预计是在未来的5年,整个市场一半的规模都是新能源汽车,今年接近30%。

尹凡:为什么今年下半年会突然火起来?

徐杨:今年下半年的原因我觉得有几方面,第一点,如果从产品力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调研也是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同新能源车在环保包括在用车成本,而且在技术上的优势。特别是在目前油价高企的年代,用车成本的优势还是非常重要的决策点。另外,随着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因为从供给端,很多企业芯片都有蛮多的问题,在目前情况下,得芯片者得天下。所以,在这方面我相信包括罗总在内的比亚迪等领先企业,在供应链这方面做得还是非常好的。

尹凡:我们听听曾总的分享。

曾志凌:前面徐总已经谈到很多原因,我都非常认同,还有一点,我们觉得中国消费者在经过电动车的教育以后,对电动车里面所装备的各种科技,他认为是必需品了,在车的时候会考虑这里面装备比如说可玩性,车已经不再是代步工具,我们调研的时候可以看到,科技装备指数新玩家都是排在前面的,超过传统国际大品牌。很多传统品牌油车里面的车基系统跟新玩家落后程度可能差距有3到5年之多,即便像欧洲大厂这种老牌也是这个水平。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讲,交给他一台老的燃油车,就好像让他现在用诺基亚一样的。所以消费者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是我们国内整车厂抓得比较好,追得也比较紧,因为它对这些新的科技,有好东西大胆的就先用。

尹凡:刚才曾总提到换道的概念,比亚迪是中国弯道超车非常重要的代表,中国在新能源领域诞生两家万亿市值的公司,一家是宁德时代,一家就是比亚迪,非常了不起。我想问一下罗总,您给我们大致谈一下,您怎么看今年下半年,中国新能源车的销量会这样销量。

罗昊:我们总结了两点,一个是我们的驱动模式在逐年变化。如果说十年前新能源车这个行业发展主要依靠政策驱动的话,实际上3到5年之前已经形成市场+政策双驱动的这么一个概念。当前我认为可能接近70%左右都是市场在驱动,同时,我觉得这就总结出了背后原因,就是新能源车市场的成熟度已经逐渐提升起来了,新能源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的接受度提高了。

尹凡:作为一个从业者,您觉得它是行业的规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吗?

罗昊:我认为是这样的,任何新鲜事物在成长过程中,前期都是需要很好的外界条件做一个哺育的,未来是不是具备生产力那就要丢给市场,让市场做决定,所以新能源车行业我认为也是这样的状态。包括现在我们看到的政策驱动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包括双碳目标,包括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包括国家安全能源战略等等诸如此类,都为新能源车行业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外部条件。针对市场,更多从企业和行业角度出发,对于新能源技术的迭代,成熟度不断提高,市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产品认知度和接受度的提高,这种种都是会构成目前当下大家所看到的新能源车行业有爆发式增长背后的原因和因素,这是我的理解。

尹凡:谢谢罗总。如果说三位嘉宾都认同它可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从现在开始未来进入新能源汽车高速成长的阶段的话,我们就往下看它可能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也仔细的看了一下,在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5的品牌当中,除了特斯拉以外,剩下14家都是中国本土造车品牌。这样的品牌非常的多,如果这些品牌要把自己和别人变得不太一样,它们应该怎么办?因为说起来都是新能源车,都是电动车,怎样把自己变得不一样,让自己在市场上更有优势,我们听听徐总的分享。

徐杨: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但这点不得不说,中国非常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很多行业都是先从红海,先从规模开始的,而汽车产业作为中国除了房地产相关之外,其实是第二大的行业,有非常多的资本企业进入这个市场,所以不光光有我们现在领先的两个万亿级的企业,还有非常多资本雄厚的企业,包括资本让一些新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所以我们觉得短期市场竞争会非常激烈。

什么样的企业能够真正从竞争当中脱颖而出,还回到刚才我们第一财经消费者榜单,新能源汽车我觉得是三个决定要素,产品、技术、品牌,未来哪些企业在这三个方面猛攻表现突出,而且跟其他中国企业有差异,可以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尹凡:我们听听曾总的,同样的问题,如果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要把自己变得与众不同,需要怎么做?

曾志凌:我觉得从现在我们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已经从最开始50多家电动车初创企业,到现在剩下来能活下来,每一家能活下来还是有自己产品力的特点。

曾志凌:我们看过今年到目前为止,新能源市场前3家占了接近一半,比亚迪27%,特斯拉11%,剩下这么多企业争夺剩下一半的企业,有相当多的企业只能打差异化,相对小众化,价格比较高端的路线去生存,现在蔚小理产品做得越来越贵了,理想已经做到45万以上了,都在往上走,从它现在营收的规模,从它的亏损情况和现在市场竞争格局来说,再往下放量争夺大量的市场,这个时机没有到,现在做中低价车的,像威马这些企业都是目前很困难,这个底下已经完全是一片红海。成功的企业产品非常有特点,比如说理想定位奶爸车,小鹏定位就是我的算法是打特斯拉的,像蔚来是讲舒适性,其他这些企业在中间如果找不到特别的定位的时候,可以看到你所处的这50%里面,蔚小理这些造车新势力占了13%,现在外资总体除特斯拉以外没有什么存在感,除特斯拉以外外资占比不到10%,还有剩下奇瑞、长安等一大堆企业在争夺,所以可以看到这个市场份额,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在今年电池成本这么高昂情况下,外资在目前状况下非常为难,因为它的成本,我们跟一个外资品牌曾经聊过,纯电车比燃油车成本高出非常多,靠燃油车补贴电动车。

尹凡:咱们的成本为什么能够做到比外资的低,原因在哪里?

曾志凌:我想这个比亚迪的罗总总了解,就是它垂直供应链。汽车行业从机械行业转型到电动化的时候,原来冗长的产业链被打断了,一个电动化的汽车产业链,它的产业链是相对比较短。可能原来燃油车要2、3万个零部件,电动车少了一大堆,产业链变短了,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能力是传统车厂不具备的,不论是丰田还是大众都玩不转这个东西,这不是它的能力所在,就是垂直整合的能力也是品牌成功的特点。

尹凡:刚才曾总多次提到罗总,一方面是中国新能源车产业连非常齐备,从作为整车企业来说今年挑战很大,成本很高,供应链可能也有问题,对您的挑战在哪里?

罗昊: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对于一个主机厂商来说,我的观点可能跟曾总和徐总的观点出发点不太一样,但是殊途同归,我觉得最重要一点就是坚持,坚持战略,实际上比亚迪作为全中国做得最早的研发新能源车的车企,我们做了大量铺垫工作,用很强的一套垂直整合模式来开展业务,这是当下大家所看到的数字背后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比亚迪一直坚持新能源的战略。第二点,就是来自于技术创新,任何一家企业技术创新都是企业生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技术的执着和研发,能让我们在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包括像新能源车的电池、电机、电控,车规级的芯片等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领域上,我们能用超前技术前瞻性,达到我们关键核心领域变革的主动权,这是我们和其他车企最不一样的地方。

尹凡:这样的趋势是不是能够持续,接下来几年是不是依然会这样?别的那些外资品牌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说我们就一直在前面了。

徐杨:我觉得一个行业要成为全球领先的一个行业,不光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是这个行业本身盈利,包括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人盈利,从这个观点来说,首先从长期发展的话,传统的油车年代产业的利润率还是相对比较高的,领先的奔驰、宝马,包括保时捷有非常高的盈利,所以才能让全球有十大甚至更多的企业做油车大家都有空间。那现在的问题是在新能源领域,国内领先的是比亚迪,全球领先的是特斯拉那其实是他们对量和利润的追求决定了在后面有多少企业。行业发展的本质是要有企业有持续的现金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但当然这个企业本身,包括企业产业链上,因为汽车产业是带动非常多的下游,所以行业盈利水平我觉得是很核心的问题。

当然另外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最不可忽视的是现在非常多的所有中国几乎做手机的企业,做电脑的公司,做芯片的公司,可能都想或多或少涉足这个行业,所以说这个行业并不是汽车圈的人在玩,和一些马上要跨界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而且展望未来可能十年自动驾驶的技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普及。

尹凡: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您刚才拿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手机市场做一个对比,那么我们如果谈中国的新能源品牌和全球新能源品牌竞争的话,会不会中国本土手机品牌类似的竞争格局?

徐杨:竞争格局可能有高科技的企业,还有新能源中领先的企业,其实还有传统汽车企业,它们毕竟有资本,有资金的实力,对它来说就是时间换空间。所以,客观讲未来的市场格局还是蛮难判断的。

尹凡:我们听听曾总的,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势头很猛,您觉得这个势头能够持续下去吗?

曾志凌:如果我们拉到十年的区间来看,我们可能在未来五年之内,我们电动化的道路上面我们领先地位是毫无疑问的,前十大锂电池供应商我们占了6家,宁德时代一家占34%,最大锂材料供应商,占全球份额占80%,接近90%,这样领先的地位,短期内在美国和欧洲都没有办法形成产业竞争格局。我们也不可以大意,刚才徐总也提到了,因为自动驾驶时代已经开启,未来十年是从电动化跨向智能化的过度时期。我们在电动化领先优势能不能延续,智能化基础就是软件和芯片,讲到软件和芯片我们心里就苦了,现在大家上下都在努力,未来烧钱就是烧到芯片和系统里面去。

原来上汽董事长讲这个“灵魂说”我觉得还是很经典地刻划这个关系,未来这个产业有没有灵魂,我们还有5到10年时间追赶,从现在来看,从芯片到系统上面毫无疑问是全面落后的。

到L4级别到来以前,我们还有一段时间打磨我们的系统,打磨我们的芯片,我们现在也有地平线,地平线已经成为大众中国合作伙伴,我们有鸿蒙,是不是能跟安卓一竞高下,我想这都是5到10年必须要的,这个门槛跨不过,智能化这个时代我们就跨不进去。

尹凡:所以我们才看见很重要的判断,未来技术上了自立自强是我们未来中国最重要的目标。刚才我们谈到本土品牌和外资品牌在新能源车领域,对比亚迪来说,罗总您认为最有威胁的竞争对手是谁?

罗昊:这可能是目前我遇到最难回答的问题,我给三个字,但是肯定不是大家心目中想到那三个字,我给三个字是燃油车。因为我给大家分享几组数据吧,目前我们拿到最新数据是,整个汽车市场里面,国内燃油车市场份额仍然占到75.14%,新能源车占到24%,是1:3的关系,所以有大量市场待开发的份额会被新能源车所取代,这是我们的判断。在这样判断指引之下,现在更多是需要有像比亚迪、特斯拉新能源车的主机厂商加入到新能源车行列中,大家共同协商先把这块蛋糕吃下来。接下来的事情,可能该发生的自然而然会发生。

尹凡:我们接下来聊聊关于明年的话题,从目前数据来看,今年渗透率超过30%,大家有没有一个判断的概念,第一个问题,明年咱们还会不会达到这样的增幅,今年增幅可能达到80%,350-650这样一个量,明年还会不会有这样的增幅,第二,从渗透率的角度来说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才会达到饱和?

徐杨:我觉得明年对新能源市场肯定还是高速增长的市场,因为刚才包括罗总和曾总也讲到,其实中国人的心智目前已经觉得新能源技术成熟,技术领先。所以,我们相信这个速度肯定会越来越增快的。当然我觉得有一个不是很确定的因素,其实今年汽车整体市场是疲软的,刚才卫哲总也谈到,毕竟汽车是大件消费产品,可能明年整体汽车市场会疲软,但是新能源是其中的亮点。

尹凡:从渗透率的角度来说,会不会有一个数字,到了这个数字之后增速就会慢下来?

徐杨:我分享一个数字,这是我们最新做的消费者调研,也供大家参考,目前所有用了新能源的车主,70%以上的人第二辆车还是新能源,但还有30%的人,他觉得要再买第二辆车会买油车,因为可能家里有两辆车,油车的产品选择会比较多。这是一个趋势,另外一个趋势,目前使用油车的人,再买有多少人会选择新能源,这个比例也非常高,但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油车也有一部分死忠粉,买了油车的人,还有接近一半的人他们下一辆车还会买油车。最终还是对于消费者心智的争夺,刚才罗总也提到了,短期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燃油车。

尹凡:我为什么会问渗透率的问题,因为有分析师判断,他们对于市场的判断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只要渗透率不到80%都是高速成长的机会,您觉得是不是太乐观了?

徐杨:如果到新能源当中还要再具体说,我提到的是纯电技术,还有混合动力技术,还有氢混,我们并不会觉得纯电的技术在很短的时间会达到80%,因为毕竟这个产业需要消费者包括有一些充电基础设施,而且还有一些不可否认的因素,就是北方因为极寒条件的原因,这还是有一些技术难点需要突破。

曾志凌:明年我们有一个预判,我们预测的量大概是800多万辆,渗透率能超过1/3,35%以上,增幅当然不会像今年这么高,800多万辆这么一个水平仍然是非常惊人的数字,目前我们国家从政府双积分推动的目标值来看,是要往上面推的,除了消费者需求推动以外,我们国家双积分政策也是重要的推手,下一版双积分的政策从2024年开始的版本,它的难度会大幅度的增加,以这个政策幅度来看,各个企业,特别是像丰田这样还在左摇右晃的企业,它也开始下决心了。

尹凡:他们可能在另外一个方面下了很多注。

曾志凌:对,它下了很多注,它一直觉得电动车没有前途,但是中美市场转向以后,它现在也开始表决心了,要在中国市场干电动车了,10%每年的提升,这是真金白银要砸进去的。现在企业判断错了方向,对这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影响。

尹凡:最后,现在竞争很激烈,从价格细分市场来看,各位看来哪个细分市场最有机会,我们这次从罗总开始,因为他可能最熟,因为比亚迪从高到低都有价格区间的车。

罗昊:如果具体在哪个价位段更有成长空间,我觉得看用哪个维度衡量,如果从市场量化概念衡量的话,我觉得还是会集中在中价位的阶段,但是从品牌溢价的功能上理解的话,未来更大空间应该在高端的车型。

徐杨:如果看规模,就是中端,如果要是看盈利就是品牌向上的高端。

尹凡:谢谢各位,我们经过45分钟左右的讨论,我们今天得到最重要的结论是中国的电动车市场经过过去十年高速发展,基本上实现了我们当初定下来的弯道超车的目的,但是未来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在这个领域继续保持领先,还取决于我们进一步创新,进一步在技术上领先的水平。再次感谢三位的讨论,请三位入座。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