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根:知识付费流行背景下,我们还有多少“免费午餐”?

第一财经2023-05-24 15:35:09

作者: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 李根    责编:高雅馨

知识生产者在受到金钱激励后会贡献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免费类型知识,“声誉建立”是背后的驱动机制。
举报

用户贡献内容近15年来都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例如用户在购物平台上写评论,这其中包括了内在动机,如具备帮助他人的意愿;外在动机,如基于金钱式奖励;或者具备建立声誉的兼具内在和外在动机的形式

知识付费的现象自2016年开始变得尤为火热,许多用户争相通过收费的形式进行自己的知识传播,但这对用户本身的自发性回答贡献行为会产生何种影响效应尚不得而知。一方面,用户可以对原先预计写到自愿性回答活动中的内容有所保留,转移到付费知识的传播中;另一方面,用户也可能通过免费类型回答来积累自己的声誉,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用户付费收听其付费类型知识。

当下的主流知识平台大多建立了知识付费渠道,期望知识贡献者创造更多更好的内容。然而要注意的是,尽管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已经相当流行,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为他们所消费的知识付费,但大多数用户还是基于免费类型的知识去阅读和学习。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李根老师发表在Management Science最新研究成果——“Monetary Incentives and Knowledge Spillover: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文章所探讨的就是用户在知识平台中受到外部金钱激励后,其内在贡献知识的动机是否会受到间接的影响。知识生产者会不会将知识倾向到付费渠道以赚取更多的收入?知识生产者是否仍会毫无保留地自愿贡献免费类型的知识?知识消费者能否如往常一样获取免费类型的知识?

 这项研究的创新点之一就是探究了付费类型知识的金钱激励对免费类型知识的扩散效应,基于文章的发现,即知识生产者在受到金钱激励后会贡献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免费类型知识,文章通过实证证据发现了声誉建立是背后的驱动机制。文章还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收费用户来说,该影响效应在长期会产生异质性影响,验证了挤出效应发生的前提。

科研进行时

知识平台是否应引入社交化功增加用户粘性

知识平台场景下,不少头部平台都开始向用户提供碎片化的知识,以此来鼓励用户的生产创作。目前,李根老师正在关注这些平台是否应该引入社交化的功能,以降低知识生产的门槛并改变生产形式,以此增加用户在平台的粘性和投入。

近些年技术的变革催生了物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移动支付技术等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技术。新技术对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贯穿信息系统学科从诞生到现在的研究主题。“如今,我会更加关注背后的影响机制是什么,有没有意思,是否能够通过实证证据量化并验证出相关的影响机制。”李根老师表示,他的研究将会继续寻找场景,从技术的两面性出发,探究新技术对用户行为的细颗粒度影响。

(李根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讲师)

相关视频
01'37''

懂行丨赛迪彭健:开源≠免费 开源背后暗藏商业生态战

DeepSeek开启了全球大模型的开源浪潮,选择开源企业如何盈利?近日在赛迪研究院举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国际治理经验与产业安全》新型工业化大讲堂现场,第一财经就此专访了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健。他强调开源并非“免费午餐”,企业可通过To B的API服务实现商业闭环。

36 04-25 18:51
15'47''

促消费背景下 这一传统赛道被重新看见 | 投资人说

1119 04-04 00:02
01'08''

何伟:最关注“AI+消费”背景下的消费环境改善行动

48 03-17 22:47
00'12''

全国人大代表张强建议:折算高速公路免费天数,由车主自选使用时间,限制公车使用免费额度

全国人大代表张强建议:折算高速公路免费天数,由车主自选使用时间,限制公车使用免费额度

34 03-02 17:11
01'38''

一个“课包”5万元!预付费“新规”将落地,健身房疯狂冲业绩、想对策︱一探

3月1日,《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经营活动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将正式施行。《办法》将健身预付卡消费纳入监管范围,并首次设定了“三限”的核心条款,即预收资金限额、限期、限次标准,堪称“最严新规”。在新规落地前夜,第一财经记者实探多家健身房和私教馆,发现工作人员正在全力“冲业绩”。推销的“课包”价值最高达到5万元,有效期达2年的“课包”也被热情推荐。

50 02-26 19:51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