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广汽资本总经理 袁锋
2019年担任广汽资本总经理,重点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赛道。目前广汽资本在汽车“新四化”投资额约占整体85%,其中汽车芯片及智能网联、动力电池领域各约占50%,已投资地平线、粤芯半导体、禾多科技、文远知行、巨湾技研等,累计协助被投企业对接订单超220亿元,近三年新设基金IRR超30%。对新能源、储能赛道有深刻理解和洞察。
动力电池和智能网联已遇发展瓶颈?
第一财经高远:感谢袁总接受第一财经专访,广汽资本在汽车新四化领域当中的布局很深入,特别是在动力电池跟智能联网方面布局已经超过了80%。当下的行业有声音认为说这两个领域都出现了技术的瓶颈,所以说当下行业是比较安静的,我不知道您是否认可这种观点?
广汽资本袁锋:汽车行业变革的上半场是能源革命的变化,大家都在走电动化,所以电池的发展是最快的,电池的发展又以提升续航里程、降低成本、提高充电效率,这几个是方向。那么今天确实走到了一个行业的技术趋缓的这个时候,所以很多投资人就迷茫了,再往后往哪些方向发展?
有人说燃料电池、有些人说固态电池、有些人说钠电池等等,这是电池;智能网联是我们说的这场汽车行业革命的下半场,所以其实现在刚刚开始发力,刚刚开始发力的时候,又会有投资人在看,到底往哪个方向走?以后是往纯无人走?还是往辅助驾驶走等等。
所以我觉得在刚刚那几个赛道,它确实还是处于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但是无论是发展趋缓,还是说刚刚起步,这都是好事,就意味着什么?后面还有后续。
看好固态电池和燃料电池发展方向
第一财经高远:从您掌握的数据来看,就动力电池和智能驾驶这两个领域当中,接下来最有可能会出现重大技术突破的大概是在哪个领域当中?
广汽资本袁锋:从电池的角度来看,这一代电池就受限于材料,比如说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它可能能做到效率的提升、小量的提升,可能带来不了颠覆性的变化,很可能我们看固态电池会是其中一个方向;另外在商用车领域的燃料电池是我们特别看好的,所以电池是这两个方向。
平常说的数字座舱,这些中国的企业做得非常好,我们现在看很多中国企业的座舱确实比国外很领先的车企做得还要好,科技感、更好的人机交互,中国企业在领先。
自动驾驶可以说是走了弯路,这个弯路更多的在什么?在需求的确定。什么是大家对自动驾驶这个事的真需求?是不是你出门撒手睡个觉,然后醒来之后就到公司,其实不是。
我们现在通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发现了自动驾驶真正的需求在哪儿?安全性的问题,当你开小差没有看到的时候,机器能紧急帮你处理一些安全性的问题,这是第一大的需求;第二大的需求是疲劳的问题,比如说你开个长途,在高速公路、简单场景下面,是不是可以用机器去帮你开车,这个体验会很好;第三个是是泊车。停车其实是辅助驾驶、自动驾驶一个很重要的场景。
真需求我确认好了之后,自动驾驶会迎来下一步很快速地增长,就瞄准这几个场景我把它做透就好了。
中国版Open AI关乎智能网联发展路径
第一财经高远:看到广汽资本也投了很多智能网联的项目,当下对这个行业来讲最大的瓶颈和限制是什么?是算力还是交规对它的限制?
广汽资本袁锋:智能网联我们这么说有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我们把它统称为智能网联,在座舱上面更多是我们对未来可能会多多少少有些担忧,这个担忧不来自于现在的限制,来自于大语言模型对人车对话模式的影响。
美国是有个非常明显的头部企业,Open AI大家的资源数据量全部在这里,语言模型的训练其实是靠数据去积累的,你看所以它积累的越来越多,GPT3和GPT4就已经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现在至少有10家以上的企业,而且很多都是头部企业孵化出来的在做这个事情,所以它没有一个龙头的聚集效应。
我们投资人,我们也很关注这个领域,因为它是以后车和人对话很重要的其中一种方法,今天的对话模式和有大语言模型之后的对话方式是不一样的。但今天实际上从广汽资本的维度,我们并不知道投哪一家。谁会是中国的 Open AI?谁能真正把大语言模型做好?
自动驾驶是另外一个问题,自动驾驶,就像我说的之前走了一些弯路,今天我们就特别看这点,谁能够真正成规模地去量产它的自动驾驶技术,不是说我弄10台车20台车在路上去跑一个封闭的测试,这个不是。
充电一次续航4000公里?从实验室到商用什么指标最重要?
第一财经高远:每隔一段时间的动力电池领域当中就有新的技术的出现,我们看到最新说是韩国有一个新的技术充一次电可以跑4000公里,从这个实验室数据到商用的数据其实是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的。如果您要投这个领域的话,最看重哪个指标?
广汽资本袁锋:可规模量产的可行性。因为实验室我可以不计成本、我不计良率、量产和实验室最大的不一样,我能不能用一个标准化的生产线,我能够把这个东西复制10万次100万次,很多实验室的东西不一定能走到去量产。
如果我可以不计成本,确实我觉得电池还能有很多突破。但是当你要上了车当中,你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今天你看我们的这一代的电池,我们已经这么大的量了,而且续航里程已经走到600-700公里,甚至有些车达到1000公里。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实际上对客户的体验是不差的了,我充一次电可能可以坚持两个星期。
所以我们也看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现在就处于从实验室往量产走的阶段,但它的成本远远比不上我们现在所谓的其他的电池,但如果我一台车比如说多个50%的续航里程,但我要贵十几万块钱,大家就不会去买了,所以可规模量产的能力确实非常重要。
钠电 锂电 谁将是主流?
第一财经高远:当下在动力电池领域当中有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一个是我们用的比较多的锂电,另外就是钠电,您更看好哪个路径?还是看好两者结合的机会?
广汽资本袁锋:我觉得可能是两者结合,为什么?钠会慢慢出现在不只是投资圈儿,也出现在产业圈当中,有一个很核心的因素是中国缺锂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钠电池现在有它一些制约它发展的东西,比如说循环寿命、能量密度,所以可能现在慢慢的大家又把钠电池的方向变成了在储能上面。
所以我们看锂的价格同时又降下来了,所以钠电池就同时在市场上有些冷,这些起起伏伏让我们更加看到说它不会是一个绝对的哪一个方向,我觉得两个可能会是一个结合。
对于中国来说,钠可能还有一个战略资源储备的问题,因为我们缺锂,我们在全世界锂矿,各种锂矿的含量不到20%,但是我们却造了全球可能70%-80%的电池都在这儿生产,所以我们缺资源,而钠我们不缺,所以这是钠我看到最大的一个优势。
动力电池密度是王道?
第一财经高远:可以说提高动力电池的密度,是整个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在您投资布局的产业链的公司当中,哪一项技术对于提高它的密度是可以抱以更多的期待的?
广汽资本袁锋:电池技术在这一代,无论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电池,它是一个化学的平衡。当我的能量密度越高的时候,我的安全性就越差,所以我们总是以前听到什么811电池起火,不是说能量密度做不上去,是它跟安全性成一个反比,所以我们要在这当中去取一个平衡。
还有一个平衡是充电速度和循环寿命。比如说我可以做个什么8分钟充电,几分钟充电,但凡是这种快充特别多的,cycle又不行,我们都希望电池别用个一年两年的电池就衰减了80%了,所以我们希望有2000次3000次,甚至磷酸铁锂可以达到5000次的循环寿命,所以它都是在这种平衡当中。
所以燃料电池反而是因为它轻,而且它续航里程长,所以它反而变成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商用车几百万辆在商用车的排放污染是大的,商用车必须得改,而且改的方向很难是电,所以就往燃料电池去走。现在的乘用车我们觉得最可能的就是往固态电池去走。
布局当下和未来的新能源赛道要留意哪三个维度?
第一财经高远:广汽资本在整个的动力电池领域当中的投资也是比较比较丰富的,比如说你们既投了负极材料,又投了固态电池,还投了氢能,你们也似乎在建立一个梯队。对于当下来讲,什么样的技术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对于未来来讲哪项技术更具有憧憬?
广汽资本袁锋:我们的电池的布局分了三个维度去布,第一、是我用谁我们去投谁。因为电池行业还没远没走到大家都在赚钱的时候,所以我们怎么样去把我们的供应链能够用资本更好地支撑它的发展。所以这是第一个维度,就是我用谁我会去投谁;
好了,当我用谁投谁之后,就变成我跟我的电池企业之间有一个很深的纽带关系了。我们就和我们合作的电池企业一起去看整个电池产业链,所以外界会看到了广汽在无论是三元正极材料,铁锂正极材料、锂矿、负极、隔膜、铜箔、电解液都在布局。
而这些布局的核心考量因素是什么?是三个。第一、是不是资源垄断?如果在电池上有它垄断的资源,比如说锂矿,中国就缺,所以你得去投,这是资源垄断性的;第二、还有是技术领先性的,电池在快速的变化当中,技术是不是能带来电池续航里程的提升,能量密度的提升;第三、还有一个是产能稀缺性,因为产业发展得太快了,很多地方缺产能,所以我们要布局这些产能稀缺性,按照这三个维度把产业链去布局了。
燃料电池固态电池是我们瞄准了下一代电池的方向,所以我又把现在用的、把未来要可能会用的、以及现在整个产业链都做了布局,而这些所有的对我们来说都很有意义。尤其是产业链上的这些企业,广汽现在自己也宣布了,我们要做自己的动力和储能电池,它们又成为了广汽自己做电池当中很重要的合作伙伴。
未来换电站有望进入分布式网络
第一财经高远:储能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就当下来讲,广汽资本的车是否可以互相实现借电和补电的这种功能?您对这个方向未来的发展的机会又是怎么来看待?
广汽资本袁锋:我们布局的时候,考虑的不是车和车之间借电。当下中国本身也在经历一个很快速的能源结构的变革,今天是统一发电、统一输电,以后不是了,你看这边的太阳能发电接进来了,那边的水力发电接进来了,这边的海上风电接进来了,它变成一个分布式的网络。
所以这是我们看以后,广汽就在思考,既然你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了,我的汽车的换电站,一个换电站里面可能有20块电池,它能不能成为特别尖的峰尖的时候我能反向给你卖电,我们觉得这可能会对电网的削峰填谷可能会有意义。所以我们做的是双向模块,就保留了未来一旦到我可以卖电的时候,我能卖电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内容仅供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述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摄像:侯天一 顾伽奇 孙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