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了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提到鼓励大功率充电等新技术推广应用。众所周知,充电功率越大意味着充电越快。而就在前段时间,宁德时代发布了4C超快充电池。那么,从电池本身到车端、桩端等产业链环节,快充都将带来怎样的变革?技术变革之下,又有哪些机会值得关注?光大证券研究所电新及环保行业首席分析师殷中枢为您详细解读。
殷中枢
光大证券研究所电新及环保行业首席分析师
2020年Wind金牌分析师电新行业第4名、新浪金麒麟新锐分析师环保行业第3名
2019年新财富港股及海外市场研究团队第3名
实现高压快充的命门要看哪两大环节?
殷中枢说,4C充电是指电池在15分钟内即可充满电,而实现快充首先需要电池材料的技术创新,而材料升级的核心是在负极和电解液,具体体现在:负极升级包括石墨负极(二次造粒)、包覆(无定型碳);电解液包括添加剂和新型锂盐。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负极的改性是实现快充最为核心的要素。
高压快充有天花板,未来渗透率难预判?
殷中枢说,2023年为高压快充发展元年,未来渗透率将不断提升,但能到达多少很难判断,因为快充属于直流充电,而直流充电桩渗透率存在天花板。但也不必疑虑,因为天花板虽有但很高,主因目前车桩比尚低,且新能源车渗透率或从30%提升至100%,所以可预见未来快充空间非常大。
快充带动产业链技术升级,五大端口藏机会
殷中枢说,高压快充将带来车、桩、网端等较大范围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其中五大层面的机会值得关注:
材料端:电解质、添加剂、磷酸铁锂、隔膜
电池结构端:新型电池、Cell To Pack(也叫无模组电池包结构技术)
车端:从400伏到800伏架构提升带来的汽车零部件的升级
桩端:液冷模块、液冷终端
网侧:光储充一体、电力需求侧响应、车对网的充电
近期,17家主流车企的“60天账期”承诺迎来首个履约节点。车企践行承诺进度如何?供应商们收到钱了吗?第一财经记者调研多家汽车一二级供应商发现,仍有部分供应商没收到款,除此之外,相比账期他们更希望这些问题被解决:非现金结算让企业面临隐形成本、下游压价则是让企业几乎不赚钱以及部分企业面临年降、月降、甚至周降。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辅助驾驶行业准则进一步完善。近日,第一财经记者走访深圳多家汽车门店发现,销售人员会主动强调安全风险,明确表示“要扶方向盘”,并对辅助驾驶功能设置了一定的使用门槛。从“解放双手”到“手扶眼看”,车企的辅助驾驶宣传正在“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