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中国经济论坛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探索无界 链接未来丨中国经济论坛

第一财经2023-09-23 23:00:00

责编:程蕾

本期的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呈现的是“2023浦江创新论坛第二届女科学家峰会”的精彩内容。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共同解读“探索无界 链接未来”。

当今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学科链接与交叉,多学科融合将给科学家带来什么样的科研新前景?

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国际大科学计划是如何通过全球合作共享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

细胞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死亡的?细胞死亡的研究有怎样的意义?

人体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有哪些最新进展?

我国大洋钻探有哪些发现?未来中国将如何参与IODP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中国科学家在填补地球科学的空白上,有何新作为?

过去25年间,中国参加过大洋钻探的女性科研人员比例呈现什么样的上升态势?

什么是开放创新生态?什么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在开放创新生态构建方面是如何做到的?

本期嘉宾主要观点:

袁钧瑛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

1. 1989年发现世界上第一个控制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器,首次展示了细胞可以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死亡

2. 细胞程序性死亡这种特殊的自杀形式,对人体的发育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都起着关键作用

3. 细胞自杀机理在哺乳动物和脊椎动物细胞里面同样存在

4. 细胞凋亡机理在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中要复杂得多

5. 细胞死亡的研究为世界细胞凋亡和炎症机理的发现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6. 通过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小分子抑制剂,有效抑制了细胞程序性坏死

7. 发现细胞程序性坏死机理只在高等的脊椎动物存在,直接推动了RIPK1抑制剂在人体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临床治疗试验

8. 全球已有二十多家公司在开发RIPK1抑制剂,目前针对渐冻人症和多发硬化症的治疗研究走在最前沿

汪品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1. 大洋钻探掀起了地球科学的一次大革命,改变了地球科学

2.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迄今已55年,是国际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科学计划

3. 通过大洋发现计划,科学家解释了气候演变进程,发现了地球的转轴有变化

4. 通过大洋发现计划,科学家发现了深海海底的暗生物圈

5. 我国大洋钻探研究开始于1999年,但一举登上了深海研究的国际舞台

6. 中国科学家通过大洋钻探发现:

--气候变化是由低纬度决定的,是水的三相变换循环决定了气候

--海洋里面微生物是主角

--地球科学的大西洋模式并不完全正确

7. 中国科学家应填补地球科学板块学说太平洋研究历史的空白

8. 过去25年间,中国参加过大洋钻探的女性科研人员共占中国参与人数的21%,与世界地球科学家比例一致

9. 最近几年中国参与大洋钻探的人数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10. 将来世界的大洋钻探可能是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的四方联合

11. 仅靠打井钻探的方法已经落后,以后大洋发现要靠深网、深钻、深潜“三深”联合方法进行研究

12. 中国正在制定中国大洋钻探的学术计划,向深部进军

刘冬梅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

1.开放创新生态是从国际合作、国际竞争力等角度理解科技领域对外开放的问题

2.上海在开放创新生态构建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3.上海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做法:

--提升创新主体开放创新能力

--推动优质创新资源配置与流动

--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

--构建多元化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合作,积极发起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

4.我国综合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全球人才竞争力排名36位,海外资金在全国研发经费中占比排名77位

5.激发创新主体的国际吸引力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6.跨境要素流动也是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内容

电视节目播出敬请关注第一财经频道、香港NOW TV 9月23日23:00;9月24日08:30;9月25日17:05;9月28日17:00;9月29日 08:30;10月4日22:55;10月5日15:45;东方财经浦东频道:10月14日、15日10:30、16:00---《探索无界 链接未来》。

项目制作人:

傅 娆

制片编导:

吴 磊

许 姗 姗

王 瑞

举报
相关视频
01'10''

核聚变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 搭乘核聚变驱动的洲际火箭从纽约到上海仅需1小时!

9月22日,在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创新讲坛Y-HUBs中,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国梁表示,核聚变能够作为城市的能量供应核心,有超过1G瓦以上的功率,像一个用之不竭的、绿色的城市充电宝。此外,未来搭乘由Fusion X聚变引擎驱动的洲际火箭可以快速实现全球1小时的互联,也将为真正的深空星际航行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26 09-22 16:33
01'02''

建设人类的月球基地可使用膜结构+3D打印的方式 未来月球基地将有绿植与光、电、热

9月22日,在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创新讲坛Y-HUBs中,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导胡建辉表示,建设人类的月球基地,目前研究提出了以月球表面月壤作为基础,以膜结构作为基板,进行3D打印的概念,使人类得以居住于其中,并满足人类对光、电、热的基本需求。

56 09-22 10:29
00'56''

德国科学院院士罗兰德•艾尔斯:中国对医疗人工智能贡献巨大,DeepSeek是一个最佳证明

近日,以“共享创新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本届论坛规模和参会嘉宾数量均达历届之最,共有来自美国、德国、瑞士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机构的550余位嘉宾参与。

100 09-21 17:22
02'29''

科创未来行:探索智驾时代中国汽车创新之路

5 91 08-20 21:37
02'09''

夯实“媒体+消费”超链接 看东方APP发布内容创投“麦圈千V”计划

17 07-22 23:41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