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刘世锦:抓住“三个平等”,产业不升级也可支持一定的增长︱2024经济展望

第一财经2024-01-04 11:55:49

作者:2024经济展望    责编:杨恺宁

2023年,尽管我们的经济面临了更多不确定性,但依然在荆棘中韧性前行。2024年增速如何?我们靠什么可以继续保持未来5-10年的中速和高质量增长?要继续挖掘增长潜能,为何体制机制性改革更重要?为何解决了两亿进城农民工的“三个平等”,就找到了扩大需求的真正痛点?为何稳住了房地产就稳住了供给端带来的增长?
举报

本期嘉宾:

刘世锦: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中国2023年实际GDP将增长5.4%,相比2023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值,上调了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合组织(OECD)在近日发布的报告中将2023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上调至5.2%。这表明,尽管2023年中国经济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但依然在荆棘中韧性前行。

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如何?我们靠什么可以继续保持未来5-10年的中速和高质量增长?要继续挖掘增长潜能,为何体制机制性改革更重要?为何解决了两亿进城农民工的“三个平等”,就找到了扩大需求的真正痛点?为何稳住了房地产就稳住了供给端带来的增长?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专访了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他指出,要实现2035年人均收入3-4万美元的目标,关键变量是汇率,而汇率升值背后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就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他强调,在需求端,要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关键是要解决城乡融合过程中的“三个平等”问题,即身份平等、公共服务平等、土地和不动产平等。在供给端,要稳住房地产这一支柱产业,抓住“第二次城市化”的机遇。

以下为采访实录,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有所调整。

 

要达到人均3万—4万美元的目标,关键变量是汇率

第一财经:为何2024年中国GDP增速不容易预测?为何年均至少4.7%的增长也要踮起脚尖跳一跳

刘世锦:关于2024年的经济增速,最近国际上一些大的机构预测大体上都是在5%以下,百分之四点几,应该是低于中国目前的潜在增长水平的,因为我们目前的潜在增长水平大概是5%-5.5%之间。从经济增长阶段转换这个角度来看,东亚经济体大体上经历了由高速到中速再到低速的三个阶段,我们很可能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中速增长已经有10年左右的时间了,以后有可能还会有5-10年以5%为中枢的一个增长平台。

我们确定了到2035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目标,也就是人均GDP要达到3-4万美元,目前我们的人均GDP大概是1.3万美元,这个数据翻一番,每年需要至少4.7%的增长速度。过去4.7%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最近几年,增长中枢实际上有所下调,所以今后10年,很可能需要踮起脚尖来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得着这样一个增长速度。

第一财经:要达到人均3万—4万美元的目标,关键变量是什么?

刘世锦:实际增速、物价水平、汇率的上升,这三者合起来,就是我们把国内的经济增速转化成现价美元的名义增速,可能每年要达到10%左右才能够达到人均3-4万美元。从日本和德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当时这两个国家GDP的一半以上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是由汇率升值贡献的。汇率升值背后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是关键性变量。

 

提高中低阶层收入,关键要解决城乡融合过程中的“三个平等”问题

第一财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需要依靠宏观政策还是体制机制的改革?

刘世锦:潜在增长率有三种类型,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增长率,或者叫自然增长率,这就决定了增长速度的一个上限;体制机制约束下的潜在增长率;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约束下的潜在增长率。

我想强调的是,宏观政策对中国和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发达经济体经常出现低速甚至负增长,宏观政策的调整基本上就决定了它们的增长水平。但是对我们来说,宏观政策主要起到稳定和平衡的作用,它的影响实际上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如果潜在增长率是5%,宏观政策最多能够影响1%,剩下4%要靠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政策。

第一财经:需求端,体制机制改革应该向谁释放红利?产业不升级也能拉动一定的增长?如何改革才能能让5亿人用上马桶,10亿人坐上飞机?

刘世锦: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关注9亿中低收入阶层。我们能不能制定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到2035年,让中等收入群体从现在的4亿人增加到8亿-9亿人。如果让5亿人中的3亿坐上马桶,10亿人中的5亿能坐上飞机,那么我们现有的产业不用转型升级,它们本身的产能所对应的需求就可以支持一定增速的增长。

反回来说,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如何才能够提高?再分配是必要的,但我认为它是次要的,主要还是要在发展权利、开放和人力资本成长环境的改进方面下功夫。

实际上,我们是要解决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平等”问题:第一,农村和城市居民的身份平等,比如户籍制度,可以实行负面清单,除了少数特殊地区或城市,其他地方都可以放开;第二,基本公共服务获取的平等,就是在对近2亿进城农民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这是中国扩大消费的关键;第三,城乡居民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权利平等,一项财产或者一个物品可交易不可交易、可不可以流转、可担保可抵押和不可担保不可抵押,它的市场价值差别很大。这也是为什么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应该是同价同权同等入市。另外,农民的宅基地在集体组织之外流转,我们能不能有更多的探索。我们也建议,农村土地、宅基地流转后所获取的收入,应该首先用于完善农村人口的社保体系,解决保障性住房的问题。

 

房地产负增长不符合现阶段客观规律对应的形态

第一财经:供给端改革,为何首先要稳住房地产?怎样才能稳住?

刘世锦:房地产是一个支柱产业,关联了50多个行业,房地产往上走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往下走的下拉力度也相当大。所以当我们预期房地产整体会从高速逐步向中速,甚至将来可能向中低速转换的时候,我们就特别需要平稳过渡。

前两年房地产投资的增速最低已经降到了约-20%,这已经不符合现阶段房地产增长客观规律所对应的形态了因为现在房地产至少还可以保持一个中速或者中低速的增长,比如3%,甚至5%。要稳住房地产,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一些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建议,现在有些城市住房滞销,政府是否可以收购一部分,转换成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

另外,中国还有一个“二次城市化”的发展新机会。就是当城市的核心区的发展进入饱和期以后,它会有一个所谓郊区化的趋势,实际上是一个都市圈形成的过程。怎么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呢?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相当重要,就是要推动城乡,包括人员、资金、土地这些要素能够双向流动,既要让农民能够进城,也应该允许和鼓励城里人下乡。

第一财经:供给端改革,为何要重视企业家精神?

刘世锦:这涉及到一个理论问题,涉及到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如何理解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如何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这些问题都是相关的。我们可能需要从理论上来区分资本家和企业家。

工业革命初期,办企业的都是一些有资本的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提供者、企业创立者、企业经营管理者,这三者是可以分开的,他们有不同的职能。当然有人说还要用资本家这个概念,实际上现在资本提供者已经社会化了,比如资本市场,有上亿人参与。

企业家才能和精神,是一种超越资本、劳动、土地、技术要素等资源的另外一种资源,也是更为稀缺的一种资源。企业家才能也是一种劳动,是一种具有更大创造力,能带来更大价值的一种劳动。因此,市场给他的回报也是比较高的。

 

制片人 张言

编导 张言

文章作者

相关视频
04'04''

张晓强:中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远超预期,如何消化?丨2024经济展望

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目标:2024年,实现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在《2024经济展望》专访中表示,按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规划,到2024年末,全国风电光伏装机将达到12亿千瓦,将提前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规划》中“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绿电的建设速度远超预期,但大规模集中在中国西部地区,如何就地消纳和有效外送是绿色能源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产业链中下游的智能电网、储能、运输和应用场景必须加快建设,要多措并举,将已经建好的大规模绿电充分地利用起来。

02-05 17:01
03'05''

近年养老金涨幅缘何收窄?专家这样分析

统计近年我国养老金上调幅度可以发现,2016年养老金上调约6.5%,2017年上调5.5%,2018年上调5%,2019年5%,2020年5%,2021年4.5%,2022年4%,2023年3.8%,涨幅呈现收窄的趋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2024经济展望》专访时分析了影响养老金涨幅的几大因素。

02-01 11:01
01'10''

宋敏:数据的拥有权、使用权和应用权肯定要分开

对于数字要素在重点领域流通的关键,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宋敏指出,首先要做好确权,其次是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此外还要保证数据的流动。

01-31 15:54
00'52''

宋敏: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要考虑公正 科学 有效

对于企业如何走好绿色转型之路,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宋敏坦言,还是要考虑比较公正的转型,给企业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此外也要考虑监管的科学有效,他建议通过“白名单制度”分类治理。

01-31 15:54
00'51''

宋敏:提高碳交易价格 让人人都有可收益的碳账户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宋敏指出,基于自愿的绿色转型比行政监管更有效。当前最重要的是让碳交易价格慢慢上来。价格上来以后,每个人都会有碳账户,减碳就会有收益,要通过内生性机制推动绿色转型。

01-31 15:54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