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城市的理由
《来点财经范儿》栏目3月起推出“热爱城市的理由”系列策划。该系列共四集,主题分别为:《便利店:城市“最亮的那盏灯”》《地铁“任我行”》《口袋公园:不止于休憩地》《园区进化中》。
该系列以“一人份”热爱为情绪线索,通过“一人食”“一站地”“一把秋千”“一个空间”的意象,将便利店、地铁、口袋公园和创意园区四个城市年轻人日常接触的载体连接起来,在城市经济学为主的逻辑背景下,广邀年轻人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就城市发展的话题进行同场分享。
“热爱城市的理由”系列已于3月4日起陆续上线播出。
很长一段时间,园区的概念和工作相关,与生活无关。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和人们需求的提升,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形态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逐渐从单一生产功能,向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园区转变。园区的进化,成为了城市有机发展的重要缩影。
01
创意园区,年轻人都在逛什么?
“我们是来布展的”,在上海苏州河南岸的M50创意园,两名高中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和班级同学们一起布展,据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校外做美术作品展。园区里见证了上世纪民族工业变迁的建筑遗存和随处可见的展览,让她们沉浸其中。
“我是从北京过来旅游的 ,顺便来打卡”,在素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的新华路历史风貌区内的上生新所,一位从北京来上海旅游的男士举起手中相机对着园区中的建筑按下快门。距离他不远的喷水广场周围,有嬉戏打闹的孩子们,有晒太阳的老人,还有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闲聊的年轻人。上生新所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前身——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而在黄浦江的杨浦滨江,3座灰色筒仓矗立在岸边,里面的公共艺术空间和外面的江景同样吸引年轻人的打卡、拍照。曾经的“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为城市增添了又一个好去处。
02
老厂房为何纷纷变身创意园区?
上海创意园区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上海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即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把重污染、能耗大、效益差的工业等第二产业从市中心区域退出,推进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随着政府鼓励发展“都市型工业”和中心城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发展文化艺术、创新创意为主的产业园区逐渐增多,带着历史感的老厂房成为了这些园区的首选地。改造于2000年前后的M50就是上海首批文创园之一。
“这样的转变,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都曾发生过”。同济大学教授伍江介绍,老旧工业厂房的改造和利用是城市更新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复旦大学教授周伟林介绍,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形形色色的工业厂房、仓库、码头又都是沿着黄浦江和苏州河而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很多创意园区“跟‘一江一河’在地理空间上是紧密相关的”。
上海市级文创园分布图
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上海市中心新文化商业空间分布
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年轻人渴望交流和聚集。一块大草坪,一个灵动的会议空间,一个聚会的空间,类似这样的一些地方能给大家很多灵感,适合这种创意的表达。”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咨询总监车洁舲介绍,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统计,按照上海市级文创园区的分布,平均每一家园区周边500米之内就有10多家咖啡馆、5家酒吧、大概7到8家小型展览馆,这个密度是整个市中心密度的1.5到2倍。换句话说,这些园区跟相关的业态越紧密,园区就越受欢迎,更符合年轻人的需求。
03
城市、产业、人群互动中的园区进化
实际上,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园区在发展早期,许多都承担着经济产出的单一功能;时至今日,它们仍然是许多年轻人在城市实现就业的重要地方。但是,园区的功能和形态正在发生改变。
园区进化第一阶段:聚焦生产 功能单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园区。这些产业园区往往生产行为集中,功能单一,处于以经济产出为主、产城分离阶段。“它就是生产机器,是单一生产的空间”,伍江教授这样概括产业园区的初形态。
“产业集聚之后,就会产生集聚效应”,周伟林教授认为,某一种类型的产业或公司聚集在一个园区,会吸引更多产业链上的企业,数量和规模上来了,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促进技术的创新。
园区进化第二阶段:以人为本 产城融合
事实上,在园区中,人不仅仅是生产者,还是生活者和消费者。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也不应该被园区割裂开来。因此,园区进入到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发展阶段。小到购物、餐饮、休闲、娱乐、运动,大到就学、就医、居住,园区的功能开始越来越饱满。
“这个空间既是我就业的空间,生产的空间,也是我生活的空间,休闲的空间。”伍江教授这样描述,也就是说,人在园区可以获得经济收入,也可以获得生活幸福。
园区进化第三阶段:生产 生活 生态“三生”一体
周伟林教授认为,园区在中国是经历过工业化的一个过程,形成了资源驱动的劳动力密集型特征;随着产业链的丰满,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现在更多的是问城市到底为了什么?所有的生产是为了什么?还是要为了人”,因此,除了产城融合之外,还需要我们的城市空间跟自然生态空间融合,这就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
园区发展的迭代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伍江教授认为,中国园区的发展,在整个中国近30年城镇化进程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这种早期的园区和城镇化,又被称为不充分的城镇化。“二十大”提出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转型,就是说下一个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让已有的、建成的空间提质,让它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让它成为我们美好城市的一部分。
04
未来的理想园区长什么样?
在谈到“未来理想园区的设想”时,不少专家的共识,是城区和园区的边界将进一步融合,园区就是城区,城区就是园区。
车洁舲认为,现在园区的一些标签很有可能在未来会被打破。每一片土地上都能看到产业的、生产的、创新的、商业的、文化的、教育的等等资源汇聚在一起,那是一个未来生活最美好的样子。
在周伟林教授看来,现在的城市并不是终极的城市形态,它还是在演变的。美好的城市,美好的园区,一定是有活力的、可感知的、宜居的、可达的、治理良好的。
伍江教授则用一个模型来描述理想园区和理想的城市,即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一个角是经济能级,一个角是文化能级,还有一角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三角形汇聚当的中心点就是人,以人为核心的三角形,这就是理想的城市,也是理想的园区。
本集节目嘉宾
伍江
同济大学教授
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
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周伟林
复旦大学教授
车洁舲
第一财经 ·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咨询总监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锁定3月25日晚22点42分,东方卫视《来点财经范儿》,第一财经3月30日22点播出,百视通IPTV云财经/OTT一元财经可同步收看。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无国界企业”这一新物种。这些企业生于中国,长于全球,它们在本土市场或许默默无闻,却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
从面目模糊的中国制造,到有名有姓的名创优品。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经历一轮全新的飞跃,名创优品的全球扩张,就是中国企业价值链出海的生动诠释。
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全球化的趋势仍不可逆转。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扬帆出海”,为什么2024年成为诸多中国企业的“出海元年”?他们去了哪里?发展得如何?他们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困境?2024香帅《共潮生》演讲如约上线,讲述中国企业出海的激荡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