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迟福林:区域经济一体化为高质量增长添动能丨2024下半年经济展望

第一财经2024-07-10 13:57:33

作者:首席评论    责编:杨恺宁

从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到中部地区崛起,再到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区域发展战略快速推进。展望下半年,区域协调发展将为经济增长带来哪些新的增量?有哪些关键领域需要深入改革,有哪些新的政策举措可以期待?又将如何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一财经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举报

从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到中部地区崛起,再到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区域发展战略快速推进。展望下半年,区域协调发展将为经济增长带来哪些新的增量?有哪些关键领域需要深入改革,有哪些新的政策举措可以期待?又将如何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一财经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我国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但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展望下半年,如何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升社会预期和信心?

从结构转型中释放增长潜力

第一财经:展望下半年的宏观经济,社会预期和信心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您如何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走势?在增强预期和提升信心方面,您认为有哪些改革是重中之重?

迟福林:总体看,现在整个经济形势还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有周期性的矛盾,更有结构性的矛盾,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产业结构方面,我们现在的科技创新是主要的,人工智能时代要开始,但是我们一般制造业占的比重还比较大,科技创新能力虽然有明显增强,但和国际竞争,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此外,还存在城乡结构、能源结构、科技结构、贸易结构等方面的矛盾和挑战,要通过结构改革来推动结构转型,通过结构转型,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我对此还是很有信心。比如在消费结构中,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服务型消费,如医疗、健康、旅游、教育、信息等等,这些服务型消费占比仍然较低。我们原来估计到2025年能达到50%左右,现在看达不到,2023年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比例才45%左右,如果能够达到50%左右,那对我们释放内需潜力,是一个极大的事,由此推动中国整个结构性的转型,结构性的改革,结构性的需求等,特别重要。

我认为未来十年左右,中国的结构转型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问题是我们在结构转型和结构改革方面需要发力,大家期盼有进一步举措,来提振信心,尤其提振消费信心,提振社会各类主体信心,比如民营经济。这样,我们就能够克服短期困难,走上一个比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加速推进

第一财经:着眼于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将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带来哪些新的增量?

迟福林:因为中国经济走到这一步了。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这是基本国情,因此区域由不均衡走向均衡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说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到了一个从80、90年代的不协调发展,走到今天的协调发展。有没有条件呢?完全有条件。比如说基础设施,长三角一体化为什么能走在全国的前面?为什么能够用4%的国土面积创造近1/4的GDP总量?就在于它互联互通程度特别高。长三角的高铁占全国高铁1/6,所以今天中国有条件来开展经济一体化。

另外,从长三角经验看,产业布局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核心。比如过去东北三省都在造汽车、搞机床,都在竞争,结果谁都没有做好。当产业布局一体化以后,会推动东北三省的产业在各自优势基础上合理布局,比如黑龙江突出粮食、能源产业,比如说像长春和吉林突出汽车产业,比如辽宁突出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这些产业布局十分重要。

如何下好区域协调发展这盘大棋?

第一财经:今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被多次提及。展望2024下半年和更远未来,长三角一体化还有哪些进一步突破和增长的空间?

迟福林:长三角一体化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对标国际水平,在服务贸易方面,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能够有所打破,来提升它的水平。它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现在已经明显比全国高一筹了,关键是如何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和欧美竞争,长三角也有优势。我想在这方面,长三角需要更加合理布局,更加推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的科技创新,然后使得各类人员能够更自由便利去工作,尤其是外资。从这个意义上说,长三角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当中,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区域为目标,来形成一个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这个极为重要。

第一财经:长三角城市群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试验田”,在多大程度上其他地区或城市群,可以复制长三角的这些成功经验?

迟福林:长三角的经验都可以复制,只是条件而已,因为除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特的开放政策不可复制,长三角的政策都可以复制,问题在于条件。

长三角有几个特点可以在全国各地做到一些借鉴:第一,它有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各类人才,比如现在很多人创业,除了深圳,上海等地是大家都想去的。第二,长三角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为重点的新经济形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方面,全国有些地方有条件,比如深圳。第三,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结构调整,因为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在整个经济结构上走在全国前列。最后一点是学会长三角的管理和服务,管理和服务也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因为只有好的管理,好的服务,才能产生好的经济形态和经济效益。

第一财经:东北振兴战略到现在实施已经有20多年了,我们也看到了在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和先进的发达的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它最掣肘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破局?

迟福林:东北最大的问题是近些年人才大量净流出。它整个综合性的营商环境,跟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有明显差距。我在东北生活了十几年,我深感东北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现在机会来了。首先是产业发展机会,比如说“尔滨”现象带动了东北。现在冰雪运动风靡,但是很多好的滑雪板、冰鞋等是进口的,这个产业链很大,如何以国外进口为主体到国内为主体,将带动东北一个新的产业形成。第二个机会,能源。中国是一个大国,对能源的需求很大,东北在能源供应上面迎来一个新的机会——向北开放的重要机会来了。同时要是跟东北亚能够结合起来,那么将促进东北形成新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三个重要机会是现在国内大循环也起来了。南方“小土豆”纷纷去东北旅游,我没有想到在中央大街吃马迭尔冰棍,那是人山人海的。大家有一种很大的兴奋感,是过去没有尝试过的独特体验。如果能抓住机会,将这种体验变成一个很好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一个很好的产业链、供应链,那么我觉得大有希望。2024年一季度吉林和辽宁省的GDP增速都比全国略高一点,就是因为它迎来新的机遇。未来东北抓住统一布局很重要,我希望把东北经济一体化作为一个重要的题目,来统筹东北的产业布局,统筹东北安全与发展的布局,这样东北就形成一个合力,把东北整个的内在潜力就发挥出来。

第一财经:近年来,中部在国家经济地理版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为什么是中部地区?当下中部地区面临的发展困境难点在哪里

迟福林:中部是我们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比如河南的粮食加工业,湖南湖北的制造业,都面临很大问题。其次,前几年在改革开放战略中,中部地区相对滞后,它的开放度不够,我们认为中部的崛起依赖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尤其是开放。中部地区的位置很好,今后长三角一体化和东北振兴战略的推进,能够把中部地区带起来。中部现在的发展势头比较好,我判断未来5-10年中部地区一体化进程会明显加快,现在中部地区应该说总体上状态很好,但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很难,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另外,还需要统筹中部地区的崛起,这一点需要协调,我认为中部地区的协调和长三角有明显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打下基础

第一财经:目前中国内部已经呈现出一个东部腾飞、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这样一个格局,未来会有哪些变化和趋势?

迟福林: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所以区域协调发展将带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而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国内大循环的形成提供最重要的条件。

因为这些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标下,国际方面我国遇到了欧美市场的挑战,国内大循环和我们预计的还有差距。如果国内统一市场了,国内大循环才能真正畅通地做起来。因为中国国内大市场真的太大了,我们有14亿人口,如果14亿人的服务型消费能从现在占45%,提高到60%以上,接近欧美的水平,对全球服务型带动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各类消费品和服务业的形态等等,都将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第一财经:要促进国内大循环,形成一个畅通的大市场,区域间,仍有一些阻碍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的卡点、堵点和难点。您认为在2024年,有哪些至关重要的改革措施需要推行?

迟福林:我们在区域协调中有很多的改革需要做,比如营商环境极为重要,更重要的是土地、科技、人才等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全国能够统一起来。现在全国统一的社保,开始有所突破,但是还没有真正做起来。比如说我们现在城乡居民统一的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人才走到哪里,大体生活上能够保持基本一致,享受的社会保障一致,这点特别重要。如果能够把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了,人才的自由流动,随着产业的需求,随着个人才能在不同地方的运用程度,他来自由选择,这样把人搞活了,我们的区域就更活了。

第一财经:海南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当中,提出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您怎么看待海南在其中的角色和定位?

迟福林:我从北京到海南,今年37年了,我深知海南只有改革开放,只有紧紧依靠大湾区,海南才有发展的未来。海南现在是中国唯一的,也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2025年即将封关运作——“一线完全放开、二线管住管好”,这样海南就成为我国最高水平开放的一个区域。

但是海南面临着三个问题:第一,工业化程度比较低。拿农副产品加工程度来说,我们现在水平只等于广东的1/4左右,如果农产品加工能等于广东的50%,或者等于广东现在的比重,至少由此产生4500亿以上的GDP的产值。这是很大的事情,更何况热带农产品高度依赖于包装、储藏、保鲜、加工、运输这种加工环节。第二,海南的问题在于企业主体少,广东有大量的无论科技创新企业,一般产业企业,所以要依靠广东的力量,来形成海南的发展动力。第三,更重要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面积)最大的,连接世界市场一个重要的枢纽,重要的桥梁。

所以海南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第一,依靠粤港澳大湾区的力量来加快海南的发展;第二,大湾区依靠海南的政策,比如说走到东盟去,在海南打造总部基地。我认为,海南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除了地理上要打通它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形成经济一体化,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优势互补。

加大宣传,提高认知,用好RCEP

第一财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止包含国内的区域协调,它还包含了国际之间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外部大环境充满不确定背景之下,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中国如何用好RCEP的红利?展望未来,RCEP如何给中国经济增加新的动能?

迟福林:我认为,在目前全球进入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引起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复杂变化下,RCEP是我们一个重大的抓手。有专家不赞成,说RCEP是一个低水平的自贸协议,我说不是,它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战略布局,以东盟为主体的、中日韩推动的,尤其中国主动推动的RCEP,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比如说前两天智利申请加入,智利属于南美,智利的申请或者其他南亚、南美、非洲的国家加入,它成为跨区域的组织,虽然它现在水平比较低,但是随着更多国家加入,它的覆盖面很广、很公平。另外,区域内成员各自获益,比如柬埔寨的变化就很大。有朋友告诉我,如果再给柬埔寨十年八年,柬埔寨将摆脱欠发达国家这样一个帽子。

我们充分估计RCEP在区域发展中的大作用,所以近四年多我们做了几件很重要的事情。其中一件是推出“RCEP原产地规则利用率”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日本、韩国对原产地规则的利用率能达到50%,中国只有4.56%,马来西亚、东盟国家不到1%,如果我们能达到日韩这样的一个水平,将形成多少万亿的企业享惠空间!原产地规则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RCEP国家利用任一国的原材料都可以,在本区域增值40%,视为本区域的产品,零关税进入RCEP国家,这个政策特别重要,我去过很多企业调查,企业都不了解还有这样一个好政策,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

同时,在RCEP的基础上和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结合,则能为亚太区域自由贸易的形成打下一个重要基础,我对此充满信心。

 

本期节目

编导 官悦

制片人 尹淑荣

文章作者

相关视频
20'00''

专访黄益平:数字技术或将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丨2024下半年经济展望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着我们的经济与社会,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站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发展将迎来哪些新机遇,又将面临哪些新挑战?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共同富裕?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

262 2024-07-18 18:41
03'12''

房地产转型进行时,商业银行业态将如何“变身”?丨2024下半年经济展望

"随着房地产从投资向消费转型,将带来商业银行业态的深刻变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在第一财经专访中指出,未来,直接融资占比会增加一些,间接融资比重可能会降低。同时,面对消费驱动的新增长模式,金融服务创新迫在眉睫。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到支持“科技、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银行需扮演更积极角色。特别是面对硬科技投资的新挑战,银行需突破传统框架,探索长期资金与耐心资本的新路径。

29 2024-07-17 17:18
01'50''

未来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不降反增?刘俏教授研判房地产行业发展新模式及新增量丨2024下半年经济展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在第一财经专访中指出,房地产不仅是投资更是消费,与美国相比,我们的住房消费潜力巨大,因此,未来中国房地产在经济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他认为,新模式下的租赁市场与运营商模式正悄然改变房地产版图,引领中国经济迈向新均衡。

104 2024-07-17 17:18
20'00''

专访马骏:推动更多股权资金进入绿色科技创新领域丨2024下半年经济展望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绿色信贷余额和绿色债券发行量已居全球前列。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增量从何而来?ESG投资如何实现更高回报从而鼓励更多人参与进来?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如何进一步发挥?在绿色金融的全球合作中,中国将扮演何种角色?就以上问题,第一财经专访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

128 2024-07-17 11:28
20'00''

专访王晖:回归投资本质 资本自然就会“耐心”|2024下半年经济展望

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耐心资本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壮大耐心资本?又该如何从风险投资的“募投管退”全链条中激发资本的耐心,使之与科技创新相伴“长跑”?一线从业者对于塑造耐心资本成长的环境有哪些期待?他们又是如何在实践中炼就“耐心”的?

1026 2024-07-14 16:47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