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应有为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宣布开展国债借入操作,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多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向这些机构借入中长期国债,然后央行在二级市场上,卖出这些国债。据媒体报道,目前借入的规模已经达到几千亿元人民币。
这种操作类似证券公司的融券卖出业务。但是融券卖出业务是有期限的,而且有抵押,央行借的国债是无限期和信用方式。它之所以这么做,还是为了维持市场利率,优势长期的国债利率水平。
一般而言,中国央行不会在国债发行的时候,直接在一级市场买。否则就变成MMT ,也就是常说的国外央行的财政政策货币化了。但是,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来调节市场流动性,影响短期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央行如果在二级市场上买进债券,那就是向市场上注入了流动性,说明货币政策导向是宽松的。反过来央行如果卖出债券,那就意味着在市场上回收资金,这个时候货币政策导向是紧缩的。但是,历史上,卖出国债的操作并不多见,但并非没有先例。
这次央行为什么要卖出国债?
因为长期利率持续下行,自4月以来,央行已多次公开对长债利率进行预期引导,但市场利率仍呈现下行趋势。特别是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降至2.5%以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跌破2.3%,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现在美国国债收益率高,如果我们的国债利率再跌,那么中美利差将持续扩大,很多资金就会流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就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现在因为股市、房地产市场不是太景气。很多资金没有地方投,所以国债、特别是长期的国债很抢手。大量资金买入国债,导致国债收益率不断下跌。资金过度集中在债券市场,会导致其他市场如股票市场的资金短缺。同时央行也是为了吸收市场上的过剩流动性。央行希望债券市场在相对低的波动区间,防范利率过快下行的风险,这样有利于金融稳定。6月19日,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以硅谷银行风险事件为例强调,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也就是如果有金融机构大量地把资金集中在中长期债券上,是存在一些风险的。
硅谷银行事件回顾
硅谷银行在2023年3月在48小时内倒闭,成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在其倒闭前一天,市值还有158.55亿美元,但随着其轰然倒塌,股票沦为废纸,股东们千亿财富清零。导致硅谷银行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美国低利率、流动性很好的环境下,硅谷银行吸收了很多低利率存款,而在美联储加息后,这些存款的成本显著上升,导致银行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同时,该银行在低利率下买入的债券出现浮亏,为了应对客户存款提取,被迫出售债券从而出现真实亏损,造成客户挤兑。这个事件的教训是,银行在资产荒的情况下适度配置债券是可行的,但是像硅谷银行那样进行大量的债券投资,占到总资产的一半,就会导致风险。因为现在国内不少金融机构也面临低风险资产缺乏的情况,而股市、房地产赚钱效用不明显,一些金融机构大量买入国债,债券,如果债券买入比重过高,也是有风险的,要避免重蹈覆辙。另外,硅谷银行持有大量、长期的固收类资产,具有很高的利率敏感性。在货币政策转向的环境下要承担很大的利率风险。但是硅谷银行在资产多样化配置、利率风险对冲交易等方面不够充分,在超配长久期资产的同时并未预留出充足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限过度错配极其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这些都是我们国内机构要注意的,不能忽略了利率上行的风险。
央行将视情况开展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
7月8日早,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将视情况开展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目前全球主流央行的利率目标都是短期利率,政策利率短期化是全球通行做法。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曾经指出: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可能会取代此前的7天到1年期MLF利率体系。国债借入操作和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都是央行与市场进行预期管理和沟通。
感谢关注《秒懂金融》,本期特别节目除特邀嘉宾外,视频、海报、宣传稿都采用了AI生成技术。
7月14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7月15日将开展14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其中3个月期8000亿元,6个月期6000亿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认为,此举释放三重信号:一是公告时点由月末前移至月中,增强政策沟通;二是加量续作2000亿,稳流动性、促信贷;三是叠加MLF操作,货币政策维持合理宽松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