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财商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秒懂金融·AI版丨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纯学术问题

第一财经2024-10-23 21:29:52

作者:应有为    责编:于璐

举报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揭晓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揭晓,获得者是Daron Acemoglu(达龙·阿杰姆奧卢)、Simon Johnson(西蒙·约翰逊)和James A. Robinson(詹姆斯·鲁滨逊),Daron Acemoglu (达龙·阿杰姆奧卢)和Simon Johnson(西蒙·约翰逊)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James A. Robinson(詹姆斯·鲁滨逊) 是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的教授,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经济学领域,属于政治经济学,探讨制度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响国家的繁荣。其主要代表作是《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这期的《秒懂金融》,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观点介绍

在当今地缘政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功或失败,并不取决于地理位置、文化、天气或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人为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书中区分了两种制度: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包容性制度鼓励广泛的社会成员参与政治并分享经济财富,促进投资和创新,允许创造性破坏,从而带来经济繁荣。相反,攫取性制度导致统治精英同时垄断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本,阻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作者认为,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的组合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国家的繁荣;而攫取性政治制度和攫取性经济制度的组合则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但是,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批评和挑战。

制度并不是经济发展唯一的决定因素

一个国家的制度框架是其经济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新制度主义观点过度简化了经济发展的复杂性。虽然制度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经济理论、历史经验以及现实世界的经济数据都表明,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外部经济冲击等因素也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将制度视为唯一的或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可能会忽视其他关键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不能忽视地理、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复杂性

他们忽视了地理、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复杂性。地理因素,如气候、资源分布和地理位置,对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和贸易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因素,如过去的战争、历史和社会变化,也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产生长期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或限制制度的有效性,但这三位经济学家在分析这些因素时往往过于简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它们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现实中制度是多层次和多维度的

第三,对于制度定义的模糊性。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的概念虽然具有启发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在现实世界中,制度往往是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它们可能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上表现出混合着包容性或攫取性的特征。

不能把经济发展好坏完全归结于制度因素。比如说中东石油大国,如沙特阿拉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资源的出口。其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是由全球市场对石油的高需求和价格波动所驱动的。和制度因素关系不大。

另外,国际政治关系和援助、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也会对一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些也不是制度因素。也不能简单用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这一简单框架来解释。

现实中制度变革存在困难

这三位经济学家很强调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主张贫穷国家应该理解和应用包容性政治制度。不过这一主张在现实中存在很大困难。首先,制度变革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成本。首先,制度本身具有路径依赖性,即一旦形成,就会因为各种利益关系的固化而难以改变。变革制度可能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此外,制度变革需要克服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协调困难等问题,这些都会增加变革的难度和成本。

制度多样性和适应性很重要

其次,历史上存在大量的制度移植的失败案例,也就是我们说的照抄照搬别人制度。简单地将一种制度从一种环境移植到另一种环境,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制度移植的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差异、社会结构、经济条件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制度多样性和适应性很重要。不同的社会环境和问题需要不同的制度安排。单一的制度模式很难适应所有的情景,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设计和选择适合的制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结合各个国家自己的国情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制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自1969年设立以来,一直是全球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然而,这一奖项的评选过程和结果却常常引发争议,一个重要的争议点,是它往往涉及了很多非经济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纯学术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初衷,并不是出于纯粹学术目的。我们知道,1895年,诺贝尔在遗嘱中规定,他的遗产将用于设立一系列奖项,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领域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这些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遗嘱中的原始奖项。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在其成立300周年之际,设立了“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以纪念诺贝尔。这一奖项于1969年首次颁发,旨在表彰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然而,这一奖项的设立背景却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当时,激进经济学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新古典经济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瑞典国家银行通过设立经济学奖,是试图提升新古典经济学的地位,以对抗激进经济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倾向性引发批评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倾向性立场引发了批评。首先,这一奖项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其他流派经济学家的贡献。例如,剑桥学派的琼·罗宾逊尽管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其马克思主义立场,从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种选择性忽视不仅限制了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也削弱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其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标准过于狭隘,过度强调新古典经济学和自由市场经济学的理论。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其他经济学流派的价值,导致经济学研究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足。而保守主义的理论经常获奖。比如获奖的弗里德曼是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坚定支持者,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获奖者哈耶克反对中央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立场明显偏向保守,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后期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在英国和美国。

倾向性评选带来不良后果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导向对经济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它可能导致评选过程中的偏见,使得某些理论和研究方法被忽视。也可能限制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评选委员会倾向于奖励符合主流经济学范式的研究,而忽视了其他可能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领域。例如,行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中相对较少受到关注。

偏向单一的评价尺度,会带来很多实践中的问题。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理论,很容易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中产生深远影响,被很多国家用来指导经济实践。但是理论往往和一国国情脱节。而且,这些获奖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例如,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在解释和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存在不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市场机制的缺陷,显示出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理论也受到批评。批评者认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忽视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这些争议反映了经济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建立更公正包容的经济学评价体系

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背景下,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经济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评选标准应更加多元化,涵盖不同经济学流派的理论和方法。评选委员会应包括来自不同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的专家,以确保评选过程的公正性和多样性。

其次,应注重经济学研究的实际影响和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创新性和学术影响力。例如,发展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虽然在理论上可能不如新古典经济学那样严谨,但其对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和改善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应加强对评选过程的透明度和监督。评选委员会应公开评选标准和评选过程,接受学术界和公众的监督。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评选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也有助于增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Craig Mello(克雷格·梅洛),他在2006年因为发现RNA干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在他的学术家谱上,足足有51位前辈是诺奖得主。虽然梅洛的直接导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的五位师祖中有四位获诺奖,都是生理或医学奖的得主。

在727位诺贝尔奖得主中,仅仅有66位既没有诺贝尔奖得主作为前辈,也没有诺贝尔奖得主作为同辈,但他们仍然通过一些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与其他诺贝尔奖得主建立了联系。此外,还有130位诺奖得主的教授中没有人赢得过诺奖,但是同学中有诺奖得主。由于这些间接的联系,他们也被包括在最大的一支诺奖学术家谱上。

结语

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有名,但是也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经济学评价体系,注重评选标准的多元化,强调研究的实际影响和社会价值,并加强评选过程的透明度和监督。只有这样,诺贝尔经济学奖才能真正成为全球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推动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参考文献

1.Tol, R. S. (2022). Rise of the Kniesians: the professor-student network of Nobel laureates in economics.The Europea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29(4), 680-703.

2.Tol, R. S. (2024). The Nobel family.Scientometrics,129(3), 1329-1346.

文章作者

相关视频
39'51''

财经夜行线0428丨关税战背景下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聚焦稳就业稳经济 释放什么信号?

554 04-28 21:41
09'05''

上海首季经济主要数据“开门红” 解析背后的“上海动能”丨财经夜行线

GDP同比增长5.1%,上海今年一季度经济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亮点纷呈的“开门红”答卷。新动能加速聚合、老优势持续焕发活力:从第三产业强势发力,到三大先导产业厚积成势;从金融信息全面提速,到民营企业表现抢眼……在这组数据背后,究竟有哪些发展脉络值得我们重点关注?未来上海又将在哪些方向精准发力?《财经夜行线》邀请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与我们共同解读。

113 04-23 21:45
01'19''

明明:一季度经济全面超预期 基建发力稳增长|首席读数据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一季度GDP增速达5.4%,创近年来新高,工业、基建等多项指标全面超预期。在财政政策积极发力下,基建投资回升至12.6%,展现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全年仍需政策持续加力稳增长。

52 04-16 14:23
00'34''

海关总署:天塌不下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办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丨一手

95 04-14 11:12
07'57''

高盛:关税对美国经济冲击很大 多项经济数据大规模下滑

美东时间3月30日下午四点多,就在美国政府即将在4月2日宣布大规模对等关税细节之前,高盛发布报告,下调美国2025GDP增速预期(从之前的1.5%下调至1%),并将未来12个月内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概率从之前的20%大幅上调至35%。 北京时间3月31日上午,也就是报告发布几个小时之后,高盛首席美国经济学家David Mericle在上海接受了第一财经的独家专访。他详细解释了高盛一个月之内两次下调美国经济增速的原因,并表示,本届政府的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很大,多项与信心和资本支出相关的经济数据已经出现大规模且迅速的下滑。

889 04-01 17:46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