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解放人类双手,点亮智慧火花”这一使命,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节卡机器人”)以人为本,将机器人由“专业装备”变为简单易用的“工具”,梦想着把这样的便捷“普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如公司常务副总裁常莉所说,“我们解放了人类的双手,替代他们做简单、枯燥、重复的工作,让人回归真正的创造。解放了双手之后才能够点亮更多的智慧火花。”
节卡机器人最早起步于牛奶礼盒包装,在经历了技术产品化、产品场景化、市场化和规模化的高速发展后,目前公司在协作机器人领域中已经跻身第一梯队。未来,节卡机器人将继续立足于长期主义视角,以持续性的创新打造国际竞争力,突破市场周期限制。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查看“走进小巨人,对话创始人”调研专题:
——
出品人 | 杨宇东
制片人 | 于舰
监制 | 戴喆骏
文字 | 何啸 刘慧雯
编导 | 张健
摄像 | 吴军 张健 任玉明
剪辑 | 黄泽胤
编辑 | 于明
审定 | 于舰 马绍之
项目协调 | 邵玉蓉
视觉设计 | 王皎莹 钱春华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
在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上,同济学生、B站UP主张子豪带来了他二次开发的宇树机器狗,并表示宇树机器人的灵魂在于二次开发。
在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工智能处处长潘焱表示,上海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在工信部的支持下成立了首个国家人形机器人制造创新中心。目前人工智能开源生态体系初步建成OpenLoong项目;国地中心、智元机器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库帕思科技联合发布了国内首个百万真机数据集。同时,龙跃大模型、“格物致知”开发平台、白虎数据集等都取得了系统性的突破。
自机器人春晚亮相,到科技股带领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再到之后的机器人马拉松,这一新兴领域在 2025 年持续占据资本的焦点。然而,当市场的乐观预期推高相关企业估值时,行业也开始了对应用场景落地的担忧。那么企业竞争力该以技术突破还是场景适配度衡量?资本狂欢退潮后,行业又将如何回归理性增长?《财经夜行线》邀请高盛中国工业科技分析师杜茜,解读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阶段与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