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年投超70家硬科技公司 他坦言包容性创新更重要|投资人说

第一财经2025-01-03 10:40:58

作者:高远    责编:高自远

举报

嘉宾简介:

米 磊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 光学博士 研究员

专注于“硬科技”的早期风险基金,管理规模超110亿元,已投资孵化超过490家硬科技企业,2024年投资超70个硬科技标的。“硬科技”理念提出者,并提出ESK价值投资理念体系。聚焦光子产业,提出“米70定律”,呼吁全社会关注集成光路的历史机遇。

创建“硬科技冠军营”,联合发起了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搭建了科技创业孵化生态体系。

一、全球硬科技投资仍在投入期

第一财经 高 远

感谢米总接受第一财经专访。今年以来,中科创星已累计投了70多家硬科技企业,金额超过了18亿人民币。作为“硬科技”理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您认为当下中国硬科技投资是否已经过了投入期,到了收益兑现期?

中科创星 米 磊

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处在投下一代科技革命所需要的硬科技的阶段,还没有到回报期。从硬科技的投资来看,从投入到产出往往是在10年以上的周期,前沿科技需要的周期则更长,目前很多人对这个规律的认识还不够。

二、选科技类标的要遵循ESK理念

第一财经 高 远

这些年国家一些倡导的政策,无论是硬科技还是新质生产力等,很多的投资机构都是在追着国家政策风口在走,你们其实是在国家政策出台之前就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布局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中科创星 米 磊

能做到这点其实我觉得有两方面因素比较重要。一个是投资理念的差异,一般的投资机构还是从财务视角去布局,所以往往是等到项目已经有经济价值之后才去投资。而我们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去看项目,项目存在知识价值、有技术创新,我们就会考虑投资。

投资之后,这类标的可能需要研发好几年,把产品做出来之后才能慢慢创造经济价值,这个时候财务VC才会愿意参与,这就是说我们经常讲的ESK(“E”,经济价值;“S”,社会价值;“K”,知识价值)价值投资理念。我们是从知识价值开始投资,我们相信知识价值增加了之后,最终会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投资理念不一样。

第二个,我们团队都是从科研体系出来的,都是技术出身,相对来说对科技比较熟悉一些,因此我们对技术的把握和理解会更深刻一些,更具有“技术想象力”,能提前预判到技术的前瞻性突破。

三、创业项目如何不被淘汰? 需求 性能 价格

第一财经 高 远

在这几年我们看到硬科技领域当中技术迭代非常之快,有些技术从出现到还没有迎来开花结果之前,就已经被市场所替代或者淘汰了,您在选择这些技术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硬性的标准可以确定它们有可能很快被市场淘汰?

中科创星 米 磊

技术进化跟生物进化是一样的。生物进化出眼睛之后,生物之间的捕食就会更加的剧烈,竞争就会更激烈,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会变得更多。例如在寒武纪之后出现了物种大爆发。

这和现在也很像,各种技术层出不穷,就像您刚才说的,可能有的技术刚出来就被淘汰了。经过激烈的竞争,真正生存下来的一定是性能、价格平衡后综合性价比最高的技术。

所以我们要理解技术胜出的关键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客户为之买单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技术提供的价值,以及与客户的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最终有一种技术路线,它一定是能够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让客户最满意,才能够胜出、生存。

四、核聚变仍是未来终极能源形式

第一财经 高 远

我记得两年前专访您的时候提到终极能源,您说可控核聚变是终极能源的形式,两年时间过去了,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当时的判断是否依然成立?

中科创星 米 磊

我觉得是成立的。因为现在能源成了影响AI发展的大问题,所以我觉得大的趋势应该是没有变的,现在美国很多做AI的企业都在投可控核聚变。可控核聚变这两年的发展速度还是挺快的。

第一财经 高 远

星环聚能在2024年也完成了一笔比较大的融资,你们其实很早就投了这家企业。到今天为止,针对于它的商业化的应用前景这方面,你们对它的预期是否有变化?

中科创星 米 磊

至少目前来看,星环聚能整个的进展速度还都是符合我们当时投资预期的。

这个团队和项目的进展,包括整个市场的发展都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我们才继续追投。但是我也想强调,可控核聚变的周期还是比较长的。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研发,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但是我相信每一个新突破,在未来都是有非常大的潜在价值的。

最终一定是要真正实现商业发电,而且比现有的核裂变的技术更环保、没有辐射,同时发电的效能更高。可控核聚变将来如果商业化了,或将取代现在的核裂变发电,所以说它的市场还是很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可控核聚变最终能占多大的市场份额,要看它的发电成本能做到多低。最终PK的是发电成本,如果成本比现在的用煤、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成本更低,它就有可能一统江湖,核心还是看成本。

五、特斯拉FSD或将落地中国 激光雷达降本路线为什么仍重要?

第一财经 高 远

2016年的时候,中科创星就投了驭势科技 ,它在自动驾驶领域当中有很大的运用的场景,有一个信息显示在这两年,特斯拉的FSD就有可能会正式落地中国市场。您对于这个行业未来市场的变化又是如何来预判的?

中科创星 米 磊

首先说明自动驾驶已经越来越普及了,真正进入商业化了。10年前我们投自动驾驶的时候,自动驾驶还是一个更像科幻的一个技术,现在已经落地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进展。

同时FSD技术也是不错的,在白天各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夜晚或者在一些这种环境很差的情况下,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我觉得在安全上多投入点是应该的,所以我们还是看好多传感器融合的这种方案,用户满意度会更高。在夜晚以及其他很多条件下,还是需要激光雷达和一些其它的传感器。

现在激光雷达的成本,大家觉得高,但是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觉得就应该走激光雷达降本的路线。

六、储能长期需求量很大 短期因过热有调整很正常

第一财经 高 远

中储国能也是中科创星在实验室阶段就已经介入布局的一家企业。这两年整个储能,包括光伏领域当中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您对这个行业目前的判断有变化吗?

中科创星 米 磊

首先储能赛道从大的需求来说,增长增速还是很快的,因为市场很大,所以短期大家上项目比较猛,出现了一个短期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但放长期看,储能的需求量其实还是很大的,尤其是新能源发电的高速增长对储能带动作用还是很大,所以说我认为储能赛道还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短期内有一些企业的竞争力可能不够。

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过热,或者调整,这都是正常的。

光伏产业整个处在一个过剩期,需要出清一部分企业之后,整个行业才能回归正常发展。

七、知识价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

第一财经 高 远

您作为专家型的投资人,其实一直在做跨行业的一些理论的构建跟实践,也的确是像硬科技等等一些理念是您最早提出来的。我很好奇的是您当下在构建的新的投资理论体系是什么?

中科创星 米 磊

我们主要是在推动ESK价值投资理念,这也是对硬科技理念的升级。我们认为知识价值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核心,要投资兼具知识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项目。

过去我们讲价值投资1.0,我总结下来就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体系,就是只看财务回报。但是后来大家发现只看经济价值,会出现财务造假、环境保护问题,所以西方又提出了ESG理念,关注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企业治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和挑战。既要挣钱,还得保证ESG,得让子子孙孙都能受益,这就是经济价值加上了社会价值。但我们认为这还不够,经济有序增长,社会能可持续发展,底层逻辑还是要靠知识的不断的进步和创新。这是一个最底层的逻辑,跟我们的硬科技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八、要投科技革命中的核心技术 与新质生产力一脉相承

第一财经 高 远

如果这个逻辑我们去推导一下的话,能够满足ESK标准的企业数量应该很少吧?

中科创星 米 磊

对,我们是希望能投资兼具这三大价值的项目。

比如说我们会投的典型企业是什么?就是科技革命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就像当年博尔顿投资了瓦特,推动了蒸汽机的大规模应用,人类文明就进入到工业革命时代,这就是一个从知识价值到经济价值到社会价值一个完美结合的案例。到后来投资集成电路、半导体、电灯泡等,都是同样的逻辑。这些都是当年科技革命中的核心技术,都符合ESK的投资理念。

所以我们投资的标准就是这个逻辑,跟新质生产力是一脉相承的。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是围绕技术革命性突破,创新型的配置生产要素,最后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实际上就是要做技术革命性突破的这种投资,就是围绕知识价值在做投资,标准是是否走在最前沿,是否突破了人类认知的边界,是否给人类知识系统带来新的增量,是否能够创造新的产品。同时再看它的市场价值、商业价值都符合标准,我们才会去投。

九、跨越增长周期看创新的重要性

第一财经 高 远

我们从世界历史来看,在任何一次工业革命当中,大多数技术领先的国家可能会在下一轮的工业革命当中会落后,当中也有例外,您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学到的经验是什么?要避免什么样的问题呢?

中科创星 米 磊

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中国都是追赶者,我们其实是落后的。领军者最早是英国,后来是德国,再后来是美国,美国其实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起就在领先,所以美国其实是连续跨过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周期,从电气化到集成电路到现在AI,美国现在还都挺领先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去追赶,然后去看在未来产业上中国能不能抓住机会实现超越,这是中国离成为发达国家最近的一次,离科技革命最近的一次机会。这次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有可能有很多技术是从中国率先爆发出来的,这是中国必须要抓住的。

十、教育要足够开放包容 创新应允许试错

第一财经 高 远

您频繁提到了创新环境,您能不能告诉我满足创新环境应该有哪几个硬性的指标?

中科创星 米 磊

首先是教育,教育要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现在的刷题式教育在AI的时代,其实是不能够适应未来的。所以说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从内卷式的教育变成开放式、鼓励式、百花齐放的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我们对待创新的态度是不是宽容失败的。能不能允许大家去试错,让大家在一个宽松的环境、氛围中去创新。创新实际上就是迭代和试错,我们得允许失败,这是理念上的问题。我们中国人现在对失败的容忍是不够的,这是不行的。

就像马斯克发火箭一样,他在前期不停地发射,然后不停地失败,每次都在失败的基础上往前走一大截,后来成功了,就很稳定地往前发展了。但是咱们的环境是,有一次失败就好像完蛋了一样,这样的话大家就没人敢创新。到最后的情况就是,人家前面失败了很多次,最后做成了,就成了引领世界的先进技术,最后所有的利润都赚走了,我们就又成了跟随者。

所以说跑到最前面很重要,包括我们的资本市场也要有更高的包容度。

 

摄像:杨立培

免责声明: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述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