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金之钧:要建立有韧性的能源体系丨2025经济展望

第一财经2025-01-06 19:09:29

责编:施宇楠

能源转型要先立再破、稳中求进。我国传统化石能源的减碳以何种速度推进,才能既稳健安全,又能绿色低碳?新能源的迅速发展又将如何应对电网消纳能力的不足,以及外部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中,核心技术突破又将如何改变我国能源转型的方式和步伐?《2025经济展望》系列第三期,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
举报

2024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新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相关科技研发也在突飞猛进。2025年,中国能源领域将会有哪些新的变化?有哪些突破性的关键技术走到了规模化应用的前夜?2024年末,《首席评论》栏目组来到北京大学,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

哪些低碳前沿技术将迎来突破?

第一财经: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中,科技进步正在全面和快速地发生,回顾2024年,您作为一位科学家,最关注或者说感到最为震撼的科技进展有哪些?

金之钧 :我在关注储能的技术,大规模的、突破性的技术进展还没有到来,比如液流电池、镍氢气电池等,仍处于持续地中试或者说商业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但是这个时代很快就会到来,要不然的话会影响我们新能源的发展。

我还在关注大规模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全球都在关注如何降低成本、做低成本的电解水制氢的设备,这一方面也在突破的前夜或者部分突破,这都给我们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希望。

在绿色低碳这个领域中,我觉得2024年不论是从Science《科学》评出来的十大科技进展,还是Nature《自然》评出来的十大人物,我们中国都有很好的参与,尤其是我从事的地学领域,在这两大杂志中都有报道,这是我所高兴的。

因为现在我们强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碳中和,更多的是关注人为的因素,这是对的。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的燃烧逐渐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引起了温度升高,值得我们全球重视,这也是全球达成的共识,但是这个过程远远不够。在整个二氧化碳的大循环过程中,实际上地球表面的碳只占了1%,99%的碳是在我们的脚底下,在地球的深部,它可以通过火山爆发喷上来,也可以通过海底的一些深大断裂的活动,从地球深部运行上来,无声无息的也看不见,排到大气当中,而这个自然的过程也是非常强烈的。

那么我们要理解整个的碳中和或者控制温度,必须把地球深部的碳循环过程也考虑进来,加上人类的活动,二者的耦合才是一个完整的模型。大胆地预测一下,未来的诺贝尔奖也可能在这个领域产生。

金之钧:经济变化,中国经济的驱动力在哪里?我个人认为,能源转型就是重要的驱动力,是拉动我们中国经济的一个“主战场”。

全球累积的风能和太阳能的装机总量大概是46亿千瓦,中国占了13.5亿千瓦,占了近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这些组件、这些设备,我国的产能一直占比超过50%,去年可能这一比例还要更高。要扩大出口规模,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新三样”(太阳能和风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的出口,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很大的驱动力。

第一财经:回顾2024,在宏观政策、产业政策方面,您特别欣喜或者特别瞩目的事件、政策具体是哪些?

金之钧:有很多政策,譬如说《能源法》的出台,保障了我们下一步能源的健康发展。我想说一个具体的政策,这也是2023年我作为人大代表提出来的,就是“建议从能耗双控转变为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双控”,这个提案被国家发改委迅速地接受。

从能耗双控变成二氧化碳双控,它的意义在哪里?意义在于对清洁能源的放开利用。如果一直强调对“能源”的双控,会把清洁能源的利用同样给控死。

现在我们有一部分风电、光电“用不完,上不了网,运不出”,怎么办?扩大本地的利用是唯一的出路。比如说新疆,比如说内蒙。但是如果要控制它的能源总量,又把它限制死了。比如说沿海地区的一些高能耗的电解铝厂、电解铜厂、钢铁厂等高能耗的企业,如果它用绿电,完全可以向绿电发达的地区转移,比如说内蒙古,比如说新疆。因此,“双控”政策的转变,对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的用能发展极其重要,同样地支撑了边缘地区经济的增长,也使得我们一些高能耗工业不完全被淘汰,而是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对经济上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奔赴“3060”,化石能源的减碳步伐该迈多大?

第一财经:虽说新能源的发展非常快速,但是传统能源——化石能源仍将被大量使用,未来化石能源占我国能源结构的比例将如何变化?

金之钧:我们敞开胸怀拥抱新能源,同时一定要坐稳化石能源,不然我们的能源系统就会出现大问题。

现在社会上有声音认为“化石能源应该尽快地减少,尽快地降低”,这个愿望是对的,也是好的,但客观事实是全球的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近期减不掉,美国也还占80%以上,中国也是占80%以上。

在降低化石能源占比方面,国际上不同能源机构的预测差别比较大。比较激进的是国际能源署,它预计到2050年全球的化石能源会占到只有26%,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到2050年全球的化石能源仍然会占50%以上,美国的化石能源会超过60%。

我个人认为,到2060年,中国的化石能源如果能占到40%,加上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应用,同样燃煤也好,燃气也好,都是清洁能源,同样可以实现碳达峰,可以实现碳中和。

所以在“十五五”能源规划当中,我向能源局建议“要建立有韧性的能源体系”,就是稳健、能够应付各种极端现象出现的能源结构。而在这个过程中,化石能源必须占相当的比例,才能够做到稳健。这不等于化石能源不改变,所以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持续下降,这是必须的。

为什么煤炭首先要降?因为它的排放量最大。在单位热值同等的情况下,它的排放量是最高的,天然气的排放量差不多也就是它的一半左右,因此天然气被全球公认的认为是清洁能源,它在全球占的比例现在大约是23%左右,随着石油和煤炭的压缩,我们预测,天然气将在2045年前后,成为全球能源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

那么中国会是什么情况?现在中国的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占比约9%,未来我们规划能占到15%,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占到15%的情况下,一年消费的天然气就要大约6000多亿方,中国如果能产到一半,那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跳跳高,是我们能够得着、看得见的一个目标。

 

降碳扩绿,能源转型的下一步是什么?

第一财经:用天然气来替代煤的时候,我们已经大大地减少碳的排放了,但是它毕竟还不是“零碳能源”,所以最终还是要有一个碳减排、碳中和的问题。您刚才提到的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被认为是终极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这个技术进展如何了?

金之钧:CCS(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这是当前科学界、工业界乃至国家都很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国家“十五五”能源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常见的一个话题。

我个人认为,碳捕集、封存技术是人类实现碳中和的兜底技术,对中国尤其如此,我们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需要发展,用能是必须的。现在的问题是CCS(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成本太高,达到300-600元/吨,未来我们的目标是降到200-300元/吨,只需要一半多。如果这个期间国家的碳价能够再持续地增长,过去的碳价很长时间30元/吨,我们目前在部分电厂实现了限额指标控制交易,碳价已经涨到100元/吨以上了,未来到2030年预计会涨到300元/吨左右,这样一方面技术成本下降,一方面碳价的提高,这两者越走越近,商业模式就建起来了,这是未来我们的出路所在。所以当煤电耦合上CCS(碳捕集和封存技术),这样它也成为绿电了,它是稳定电源,所以是优质电源,含金量高的一种电源,也期待着国家在这一块上能够提高它的度电的价格。电价能提起来,CCS(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才有积极性,在2029年实现碳达峰才有保障,要不然的话我们达峰以后就面临着“要不就关电厂,要不就增加电价”。

“政产学研”携手转型 ,一煤独大的“暖城”变身新都市

第一财经:“政产学研”的衔接是非常关键的。北大能源研究院正帮助鄂尔多斯进行产业转型,现在已经做了哪些事情?

金之钧:鄂尔多斯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型城市,他们称为“暖城”。2023年煤炭产量占了全国的八分之一,全球的十六分之一,供应了25个省市的用煤,天然气单个城市的产量达到319亿方,这也是全国最高的,所以它的化石能源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这个我早就知道。但是它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也是特别好的,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所以它有能源转型的需求,也有资源保障。

它现在由于自身的一些工业结构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也是很高的,急需调整转型,不光调整能源结构,也要调整工业结构。所以他们现在提出来,从这个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移,包括科技人才的吸引,科研院所的建立,也包括教育的跟上。在这个过程中带动了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这是它很重要的一个调整。

比如说制造业,把隆基绿能引到鄂尔多斯去,建了全球产量最高的光伏工厂生产单晶硅。前后两期投入,大概一期300亿元,两期要达到600亿元以上的投资。下一步在我们的牵线搭桥下,也准备把镍氢气储能技术引到鄂尔多斯,这也是百亿级以上的投资,制造大规模的镍氢气电池。

鄂尔多斯在制造业上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想尽办法地突破“一煤独大”的局面。它以煤炭为主的“采掘、运输、销售、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气”这一条产业链占了鄂尔多斯整个GDP的60%以上。

现在你再去看看,完全变了一个模样,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城市。

第一财经:但这会不会是一个特例?因为鄂尔多斯有长时间的财富积累、资源积累,全方位的投入迅速地产生效果,是否可以发生在其他不同的城市?

金之钧:我觉得它有独特的一面。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换的过程,比较少城市会来仿照它,但是在科技创新、在吸引科学家去当地工作的层面上,完全都可以仿照。它现在吸引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建研究机构、教育机构,这是我觉得鄂尔多斯目前做的值得其他地方关注和学习的地方。

“贸易保护”思潮涌动 ,如何影响全球低碳转型的进程?

第一财经:您经常会参加一些国际上的学术会议,以及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有没有感受到贸易保护它的干扰?

金之钧:科学的发展,技术的演化有它的规律性,既有全球的传播,也有某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保护,历来都有。

从14世纪、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复兴开始,科技中心慢慢地转到法国,再转到英国。当英国是科技中心的时候,英国也在起诉美国偷他们的技术,典型的就是纺织技术,但是当美国成为科技中心了,他又保护自己去起诉别的国家,比如现在对中国知识产权的纠纷等等些。从历史的眼光看,没有什么奇怪的,这是个必然的过程,关键是中国自身要强大,要重视自身的知识产权。

中美科技合作又延长了5年,这是个利好的消息。我想,随着《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的签订,中法、中德的关系也会慢慢地好起来,中俄我们这些年应该说是合作非常愉快的。现在我也在推动中日韩的科技合作,比如说天然氢气勘探。我刚从日本回来,就是受东京大学的邀请去做一个学术报告。他们很看重中国这些年来在天然氢气方面的一些探索性工作,也期待着和我们一起合作。我也访问了京都大学、东京大学,跟他们也建立了一些联系,有意地推动双方的合作。 2023年我也接待了美国总统气候问题副特使,就气候问题我们进行了非常友好的探讨。

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们应该努力地、积极地往前推动中美的合作。比如说我们的风能太阳能、储能、新能源汽车,我们以廉价的产品供给全球使用,这不是个坏事儿。当然欧美有他们自身的利益,去设贸易壁垒增加关税,这是他们从国家的利益去考虑。从人类整个文明的进程来看,这只是个小插曲,他也阻挡不了。这种壁垒是短期的,是某一个国家的,是局部的。除了欧洲,我们还可以吧产品卖到非洲去,我们的市场大了去了,为此我是充满信心。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2025有哪些期待?

第一财经:2025年,您对于绿色低碳相关的产业政策有什么样的期待和建议?

金之钧:在政策上,我最期待的还是刚才我提到的:尽量尽快的再进一步的市场化,比如说电的价格,这是个老的话题,一直没有解决的一个话题。

我们电的价格始终是放不开,我也知道它的重要性,要保护中国的工业电价,一旦高了,可能有一些工业受不了。但是放开不见得价格都会高,也可能会进一步地降低。这一块好像还是不放心人为地去控制,似乎是还缺少研究的力度。当然,现在电交易的平台搭建的还不够,真正的交易平台搭建起来了,市场化了,我觉得这方面会释放我们很大的潜力。

未来,怎么把能源价格特别是电价放开,去调动发电方、输电方、用电方等各方的积极性?比如在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就有很大的电价差,怎么利用好?包括电动汽车的储能的潜力,电动汽车还能通过储能来赚钱。所有这些政策的研究、市场化机制的推动,这是我所期待的。

本期节目

编导 官悦

制片人 尹淑荣

附件:《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全文)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