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黄瑜:稳地产政策持续给力 重点在落实丨2025经济展望

第一财经2025-01-09 15:27:50

责编:施宇楠

2024年,是房地产行业“止跌回稳”的关键一年。展望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当下,已经推出的房地产政策效果如何?展望2025,还有哪些政策可以期待?《2025经济展望》,对话中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
举报

在“止跌回稳”的政策导向下,2024年四季度,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释放了更加坚定的稳楼市基调。当下,已经推出的房地产政策效果如何?展望2025,还有哪些政策可以期待?《2025经济展望》对话中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

2025年房地产怎么走?

第一财经:2024年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出现正增长,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也在增加,这个回暖的态势会延续吗?

黄瑜:我们认为,市场不稳,政策是不止的,2025年会持续地用一些政策来稳住楼市。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中指研究院有三个维度的预判。乐观情况下,商品房的销售面积总量会跟2024年基本持平,大约是9.7亿平方米;中性情况下,这个数字会下降6.3%,这个量上大概会在9亿平方米左右;在悲观情形下,它下降的数字会超过10%,这个量可能就不到9亿平方米了,商品住宅这个量可能还会稍微再少一些,这是我们对2025年的一个总量的预判。

房地产“稳住”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楼市的“稳住”应该包含哪些指征?

黄瑜: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可能能够反映城市是否止跌回稳,一个就是二手房的价格是否止跌回稳,第二个是新房的销售量。

如果从二手房的价格最新的表现看来看的话,像深圳、成都这两个城市已经表现出止跌回稳的迹象,其他城市的二手房价格并没有完全起来。

新房的销售量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供应量、销售量并没有表现得特别突出,当然,少数城市像一线城市的深圳等等,这些城市也是表现不错的,但是也与之前的低基数有很大关系。

第一财经:中国还在执行楼市限购政策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很少了,仅限于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海南,2025年您认为还有进一步全面取消限购的必要性吗?

黄瑜:政治局会议和中财办的相关领导也做了一些指示,要促进市场需求持续地释放。从需求释放的角度,我觉得一些核心城市进一步优化限购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深圳其实放得差不多了,但是我觉得北京和上海,尤其是北京还有一个持续优化的空间,比如说首先可以参考上海的标准进一步去优化,这是最起码可以做的。我认为,到今天来看,这种优化对市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总体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需要一些核心城市的带动效应,如果这两个城市能发挥很好的带动效应,对其他城市会给大家带来更多市场恢复的新希望,起到标杆性的作用。

房地产“一揽子”回稳政策,2025如何落实?

第一财经:您怎么看“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这两项政策,它的规模体量以及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黄瑜:这一轮提的比较多的是城中村改造,之前也提过城市更新,更多是希望通过这两项政策去进一步提升我们城市的品质,在这一轮政策层面的支持也是力度更大了。

从需求端来看,住建部倪部长在2024年10月份的发布会上也再次强调“货币化安置的100万套房要进行相应落实”,如果这些要在2025年进行落实的话,哪怕一套房按100平米计算,对应的大概会有1亿平方米的货币化安置的房,对于市场的去库存会有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这些量如果形成实际的成交或购买,大约这1亿平方米对2025年整个商品房的销售应该会有将近10%左右的带动。

第一财经:对于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这些大型的项目,它的资金来源如何?以及资金是否能够有效、快速地落地?

黄瑜:无论是城中村改造还是城市更新,某种程度上都要求单项目要算账,很多的项目是算不平的。

第一财经:能不能找到盈利模式?

黄瑜:其实是比较难的,因为里面还包括了一些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一些公益项目,如果从纯商业的角度去要算,这个账还是比较难,所以这里面是一个综合的算账。

正因为如此,国家原来给了一些中长期的贷款,包括低利率的,以及这一轮的专项债,从各个维度给到这些项目一些支持。

第一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的商品房”,您怎么看这个政策信号?它对房地产的止跌回稳起到什么作用?

黄瑜:中指研究院对2025年的三个预判,其中有一个关键指标就是新开工和投资,这方面在2025年的量,看来还是不太乐观的,基本上还会有两位数大幅下降。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土地供应的不足,包括我们新的建筑施工投资的不足,这几方面原因。

中指研究院当初做过计算,从2021年到2024年,土地供应量持续地在下降,和2020年的高峰点对比,现在主要的300城的量基本上都还不到40%。一方面是供应量、成交量的不足,另外一方面是已经成交的那些地,它实际上也没有开工,甚至也没有入市,实际上会导致市场的持续的新开工和投资的不足。任何的市场,你要有有效的供给,才会有有效的需求派生。

那么,对我们过去已经卖出去的地,怎么样让它尽快进入市场?最新提出来的政策里提出要“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当然在进入市场的时候,不同城市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城市它已经是属于严重的供过于求,但是对那些人口不断增加并且城市基本面还不错的城市,它就会存在一个供不应求的这种状态。那么实际上就需要把这些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盘活。这一次提到要用专项债来收地,并且来进入这个市场,我们认为这项政策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这种举措,才能够把土地资源进行相应的盘活,才能促进市场的有效需求,才能让市场然后持续的止跌回稳。

在落实盘活土地资源,特别是用专项债收储的时候,中指研究院也做了一系列调研,我们对这个市场也有几点建议:

首先,所有被收储的这些土地,在收完之后一定要能形成增量,那才能够对市场产生很好的正效应。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增量,企业借完债之后的还款会有一些困难。另外一方面,如果不能形成有效的增量,也不能促进市场形成有效的供给,也不能够促进市场的有效需求,对于后续形成市场新的有质量的循环也不能发挥作用。比如说现在更多供应的是商办用地,商办本身就已经过剩了,再供应更多的商办用地会给市场造成更大的库存。这就要有效地做一些调整之后,给市场形成新的增量,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一些举措。

第一财经: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是保障房的收储工作,在过去一段时间,出现一些像收储的价格低,收购的成本高以及标的物错配等卡点问题,现在是不是找到了更加优化的方法?

黄瑜:确实,当初设立的3000亿元收储存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再贷款资金,截至9月底,实际上落位得不太理想。从最新的落实情况来看,每个城市也是根据自己当地的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

比方说很多城市本身并不那么缺保障房了,特别不是不太缺配售型保障房了,其实局部地区有可能也需要一些保租房。那么,城市收储的这些房子如果阶段性的用作保租房,并不要改变它商品房的属性,以后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作为商品房再出售,可能会更合适一些。

因为对于配售型保障房,特别对于大量的二、三、四线城市,商品房的价格差异并没有那么大,购房者要买这种配售型保障房又受很多的限制,也未必那么愿意去买配售型保障房。另外,从保障的人群方面,其实也很难去区隔。所以这里面其实是存在一些卡点的。如果是从保障性租赁房来说,它只是解决老百姓阶段性的居住需要用来做保租房,老百姓可能觉得阶段性需要居住的话,我去租这个房子,等我具备能力的时候,我再去买商品房,我觉得这种模式可能会更合理一些,对很多城市会更适用一些。

当然对于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这些房价确实比较高的城市,我觉得从政府层面,还是非常有必要配备一些保障房。

第一财经:很多地方更加需要的是保障性租赁住房,但这会不会对政府或持有人的资金要求比较高,需要长期持有,慢慢得到租金收入,会不会有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黄瑜:国家对于保租房本身也有一些相关的支持政策,另外,各个金融机构对于保租房也有一些相应的资金支持。而且如果真的是根据市场需要去提供的保租房,它的租赁市场也是可以的,在之后的产品比如发REITS等等,也都能够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所以我认为,跟市场需求匹配的保租房在资金问题上还没有那么大的困难。

如何防止房地产市场风险外溢?

第一财经:展望2025年,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整体的风险程度如何?如何去防范和化解它演变成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黄瑜:其实这一轮定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包括“稳住楼市”的政策目标之下,最主要是要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那么对于房地产企业出现这种问题,也会加以严格地监测和防范的。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在2025年,我们会面临一个房地产企业偿债的小高峰,大家现在也在提前做一些相关安排,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些企业,基本上他们都在利用这一轮政策的窗口期都在加速销售回款。其次,大家也在利用这一轮的政策窗口期在盘活他的存量资产,比如说像他的土地,也在跟各地政府做一些沟通,是不是要退地换地,以及相应地调整规划,然后怎么样利用专项债这个契机,把它的土地价值进一步的优化,甚至是换仓或者是回收一定的资金,这是从土地端。另外一方面,他们确实也在用比如说回收的收储存量房,比如说像商办,包括一些存量住宅、保障房等等,大家都利用收储的机会在优化和盘活它的存量资产。盘活这些东西,一方面可以优化他的资产负债表,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回收一部分资金,这个是说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自身想办法“造血”的措施。

当然从外部“补血”来说,现在融资的渠道、环境也比之前稍好一些了。这次“保交楼”白名单项目的扩围还是比较大的,这些举措也进一步打开了房企的融资渠道。

对企业来说,只要你自己去积极努力,还是有一些缓解的机会的。当然,如果你要说就干等着,我估计就会比较难了。

展望2025,对房地产市场有哪些期待?

第一财经:要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2025年还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您的建议?

黄瑜:我认为2025年重点是要去落实这些政策,各个部委都有出台一些举措了,从中指研究院我接触的各个地方来看,其实落实的程度,差距还是蛮大的,这样会导致各地的止跌回稳的时间表差异会比较大。

其实从政策维度上,第一方面还是要去抓落实,第二方面还是要去借鉴和学习一些比较做的比较好的、市场表现比较好的一些地方的举措,比如专项债收储土地、盘活土地资源,以及收储存量房等等,然后到底哪些举措适合自己,不同城市还是要出台一些适合自己城市的一些举措。

如何判断2025年的房价走势?

第一财经:2025年您认为中国房价会出现它的“底”吗?

黄瑜:我认为判断房价,看二手房数据可能会更真实一点。2024年10 月份深圳和成都已经开始止跌回稳了。

我认为后续随着市场逐步地恢复,不同城市的房价也应该呈现出止跌回稳的迹象,其中,二手房的房价可能会率先“止跌回稳”。但不同城市表现是不一样的,不一定是整体都止跌回稳,因为中国毕竟比较大,有些地方可能真的会在底部待着了,有些地方可能市场的效应会更加明显,比如一些人口进入比较多的、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更多年轻人也希望在那有自己的一个空间的,这些地方我觉得恢复会更快一点。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如何表现?

第一财经:您怎么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包含了哪些内容?

黄瑜:从市场来说,“市场”和“保障”这两条腿要同步走。过去可能我们市场的腿走得更快一点,保障的腿没有完全跟上,但这一轮可能大家要补,在市场这条腿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保障的腿要逐步地支起来,让这两条腿同步走,包括一些制度的建设,也是要围绕两这“两条腿”来进行搭建。

另外,从企业端来说,过去房地产快速发展的时候,企业所遵循的发展模式都是三高”(高流转、高杠杆、高债务),但是到了今天,我认为这个模式走不下去了,今天肯定更多是要轻重并举,毕竟要说我全部重的不做,只是做轻,毕竟不管怎样,房地产原来的体量比较大,一下子快速瘦身其实还是比较难的。

我认为要构建一种轻重并举的模式,一部分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自身优势的一些开发,就是“重开发”,同时更多要去做一些“运营与服务”。中国房地产已经进入存量时代,那么运营服务是非常重要的,老百姓买房有70年的使用权,前5年属于开发阶段,剩余65年都是要居住和需要企业服务的阶段,这里面还是有比较大的空间。与此对应的一些相应的制度也要搭建起来,在一些政策设计方面,去支持企业做好运营和服务,然后包括一些存量资产的有效盘活、有效利用,这方面也要搭建一些相关的制度。

本期节目

编导 官悦

制片人 尹淑荣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