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如何为长者提供更便捷、更多样、更个性化的就餐服务,正在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道“民生考题”。 上海已经建立起了三层次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兜底型、普惠型和完全市场型。在热气腾腾的一日三餐背后,也蕴藏着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在2025年的上海两会上,部分市人大代表围绕“如何积极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老年就餐服务”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从政策倡议、商圈试点,到企业响应与技术支持,今天的节目将展现一场市场化“长者就餐服务”的新探索,如何在烟火气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养老金融改革,上海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且金融创新活跃的城市,汇集各类金融机构,不仅能够为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也为金融机构推出个性化、高端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市场。第一财经记者实地探访上海的康养社区、金融机构发现,上海的金融机构强调全链条整合、科技深度赋能以及社会责任落地,已经在养老产业金融方面,填补了市场空白。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要求包括:“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老龄事业和产业有效协同、高质量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加快健全,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在过去五年,养老服务从单项突破转型正体系的建设,也为继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正通过需求升级重构产业发展新定义。截至 2023 年底,2.96 亿老年人口与 7 万亿元市场规模(预计 2035 年突破 30 万亿元)的增长态势,既彰显产业潜力,更推动行业在消费分层中研判服务创新新趋势。面对市场深耕不足、产品创新滞后等挑战,本期《头脑风暴》将聚合银发领域新老企业代表与专家学者,在打破“银发经济=养老刚需”传统认知的基础上重构价值定义,通过智慧养老、适老化科技等案例剖析研判产业迭代方向,共同破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 “长青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