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风暴正在上演,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商品加征的最高综合税率达145%,光伏电池更是高达3500%。全球化是否正在走向终结?中国制造如何破局?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许定波教授,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揭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智慧。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中美博弈的深度剖析,更是一次对全球化未来的思想启迪。
全球贸易面临不确定性,但中国通过供应链韧性、动态比较优势(如主动让渡部分低端产业)和扩大内需,可成为新体系的“锚点”。
中国企业出海需超越“成本迁移”,通过本土化(如海尔收购GE家电、三一重工海外收入增244%)融入当地市场,避免“狼性竞争”引发排斥。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1%产能,超G7(七国集团)总和1.3倍,且技术标准远超国际(如宁德时代品控达十亿分之一),形成生态壁垒。美国试图制造业回流却受限于劳动力技能和供应链短板。
美国对华加征高额关税(如针管245%、光伏电池3500%),但因其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如智能手机81%、笔记本电脑66%进口自中国),导致本国通胀加剧、国债利率飙升,经济反受其创。
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风暴正在上演,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商品加征的最高综合税率达145%,光伏电池更是高达3500%。全球化是否正在走向终结?中国制造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