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金融如何为提振消费添动能?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5-05-08 14:09:47

责编:施宇楠

举报

近年来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多项开放措施。202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部署“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跨境资金结算便利化政策提质增效”等重要工作。

金融机构如何参与到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中?又如何助力我国“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目标的实现?第一财经《首席评论》专访富邦华一银行行长陈峰。

金融业扩大开放带来哪些机遇?

第一财经:富邦华一银行是中国大陆首家全牌照运营的台资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对近年中国金融业的扩大开放有哪些感受?

陈峰:我们有非常深切的感受。富邦大约在2013年底、2014年初收购了华一银行,把它改名为富邦华一银行。到2016年底,我们获得了它百分百的股权,并且开始进入实质性的运营。

在最近这五年,无论从政策面的感受,还是从业务的实践、营商环境,对于外资金融机构的鼓励、开放,还有一些支持的政策的举措,还有贴心的一些服务,这个是我们整体的一个感受。

第一财经:能不能举一些例子?

陈峰: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大陆有“国民待遇”相关讨论,大家也一直很担心,对于外资金融机构进来会不会造成一个很强烈的冲击?会不会彻底地颠覆或者改变大陆境内的这些金融机构的业态?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占率,还是在一些产品的形态方面,都没有出现全面性的颠覆。

但是随着整个外部环境形势的一些变化,(各国)还是要资本的流动、要资金的流动、要人员的流动,背后也需要有金融的服务。所以在这点上,大家重提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开放的议题。所以从2018年开始,金融市场出了非常多政策,比如在债券市场,外资在中国大陆的债券的持有量、获得的相关牌照数量都是呈几何级数的增长。

第二点是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金融机构这几年开始是比较多样化的,除了银行类的,还有资产管理类的,也有一些比较专业特性的保险类机构,甚至一些卡组织在中国大陆重新取得运营资质等,这也是我们感觉到的实实在在的体会。另外,外资金融机构其实也是来自于五湖四海的,我们可以在上海看到来自于非洲等非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存在。

第三个是“本地化”,今天很多在中国大陆的外资金融机构,无论是高级管理层也好,核心业务骨干也好,大部分都是中国大陆的本地人,甚至开始向海外去输出。在这一点上,我们确实感受到,今天再提“国民待遇”这件事情其实很有意义,政策已经落实到了国民待遇上面,我们再谈的时候是不是在某些领域上面,希望跟海外能够产生交流和往来,而且也正是外资之所长的领域,是不是可以有一些超国民待遇,才能追赶过去失去的时间,这是我们的一个观察。

第一财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富邦华一银行对于营商环境的关注的点主要在哪些方面?你们感受到了哪些变化?

陈峰:最近有出现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是关于“净息差缩窄”的讨论。现在中国大陆主流的银行息差已经到了1.4%、1.5%左右,过去大概是在2.0%以上的水平,但是全世界大部分的地区和国家也就是1.4%-2.0%左右。所以我认为,在息差缩窄的状况下,并不是说银行一定没办法经营,反而我们会讲一件事情,就是经营环境的确定性。

银行是希望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之下做经营的,因为银行主要是靠放贷,放贷的很大一部分是不希望产生不良,环境的确定性就相当重要。所以营商环境中我们第一个会关注是不是比较确定的环境,只要这个环境稳定了,我认为银行还是能够在相对比较低的息差下生存。

第二件事情是海外的政经环境变化,最近一直被讨论很多的“贸易战”。我认为,过去在中国大陆的银行业,利率是相对固定的,汇率也是相对固定的,在这个状态下,想要创造中间业务收入是不太容易的,只有靠存贷利差、靠规模,当下外部的环境开始有些改变,政府定力又是够的,这时候就有转型和拓展收入的一些机会,外资反而是个机会,因为外资其实都经过这样的一个周期。外部的环境变化之后,你能不能把过去的经验、专长能够使用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为何看好中国大陆的零售业务?

富邦华一银行是大陆首家全牌照运营的台资银行,目前在大陆13个城市共开设了24家营业网点,另有杭州分行获批筹。从贷款结构上看,截至2023年末,富邦华一银行个人贷款占比超57%,在同类型银行中并不多见。

第一财经:2025年2月,大华银行中国宣布把在华的个人业务全部都转给了富邦华一银行,富邦华一银行为什么要开展这项业务?

陈峰:其实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当你到达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想设立一个以法人形态存在的子行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做零售业务。零售业务的消费者是存款人或者普惠金融的贷款人,以及信用卡的持卡人,他希望(银行)是一个本地法人,从管理上面也是,所以富邦华一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第一天,事实上是以发展零售业务为主要的目标之一。

其次,富邦华一银行是一个台资背景的银行,在中国大陆的台商,尤其“个人”这个群体是相当巨大的,应该是中国大陆非大陆籍中人群数量最大的。

第一个是我们一开始有这样的愿景和使命,第二个是我们也有这样一个客群。在中国大陆我要去建一个原生态的自我内生生长,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有机会当然是靠收购,这也是全世界的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历程,所以我们正好在中间遇到了这样一个时机。

所以我们现在在中国大陆就专注于以非大陆籍的人群为重要的服务点,这也是今天对外开放里最重要的需要去提供金融服务的一个领域。

第一财经:我们再往前看,2024年,花旗中国把信用卡以及贷款债权的业务转让给富邦华一银行,花旗银行的这项业务会对富邦华一有哪些帮助和促进作用?

陈峰:在过去20年、30年中,中国大陆最好的人群和客群都是和房屋按揭相关的,尤其在北上广深、杭州、成都等地,所以我们从花旗手中购买了按揭的资产包,包括信用卡。过去能够成为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客户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花旗)基本上拥有中国大陆相当优质的一个客户群体。同时,过去三年利率下降得非常快,这时候按揭资产、有生息的信用卡资产等,都是相当不错的生息资产,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生息资产收入。

另一个方面,这些客人在你这边贷款了之后不太容易流失。如果是一个存款的客人,或者是一个购买理财产品的客人,其实是很容易走的,今天别家机构的利率高了,或者理财产品赎回了,他换了就走了。所以原花旗的客人对我来说,产生了非常强的产品粘性,让我有机会对他们进行二次、三次的营销。

科技赋能下,银行的业务形态有何变化?

第一财经:网点一直是各家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挑战。在网点数量有限的现实之下,富邦华一如何通过更多的线上渠道来开展差异化的竞争,从而来提升客户的体验?

陈峰:今年 DeepSeek出来之后,大家都会想“ AI是不是可以替代一切”?确实,各行业都在发生一些颠覆性革命,但是因为受限于法规、习惯等等,网点——尤其是分行级的网点——我们认为在今天的现实中还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的分行级网点的存在,它对公司、零售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业务支撑,但是支行就要重新去解构它。因为网点的作用是可以产生自然的获客、客服。但是我们现在在线上的手段已经远超过在线下的获客,所以我们在策略上就重新做了一个调整:我们搭建了一套“分布式的核心系统”,或者是一个环绕银行的便利化数字服务体系。以线上作业为基础,辅以分行级的网点,这就是富邦华一整个业务的形态。它能够做到什么?

第一,从客户体验的角度来说,今天所有客人进到富邦华一的分行,在8分钟内可以完成所有的基础开户的动作,当然如果要买很复杂的产品就另当别论了。这不仅是对中国大陆籍的,对非中国大陆籍的人士,只要他持合法的证件进入中国大陆,我们都可以完成这个业务。

第二,从银行的管理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网点,除监管需要以外,都是集中在后台作业的。同时我也可以把一个任务切分,假设今天是在上海收单,我可以把它切到北京去作业,这个是我们现在实现的物理地点的重(新)分配,这是第二个方向。

第三个方向是数据的重新定义、集中和处理,我们是重新搭建的一个“大数仓”,相当于是把所有的生产数据、管理数据、辅助数据重新在一个数仓里进行解构。我们搭建了一套“管理驾驶舱”的一个运行体系,它可以监控每个业务从端对端、点对点的运行形态。

从这个逻辑的体系来说,我评判网点有没有效率,是它能不能对整个体系产生支撑性的服务。有几个数字您可以去看一下,我们从2018年左右到现在,我们的总资产大概是从700亿到将近1500亿,比同等规模的银行,我们的人力大概只有他们的60%-70%左右的水平。

提振消费,银行如何作为?

2025年一季度,我国GDP实现同比增长5.4%的超预期开局。但进入4月份,外部不利因素增多,如何进一步扩内需、促消费,成为重中之重。《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

第一财经 :当前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和消费的繁荣程度密切相关,富邦华一银行在消费金融方面有哪些布局?如何进一步拓展如消费信贷、信用卡等业务?

陈峰:我们是一家来自于台湾地区的银行,在发展消费信贷方面有很多心得和体验。台湾地区跟我们这边有个不同——它基本上还是以信用卡为主要的支付工具,我们整个线上支付又往前进了一步。

台湾地区其实也发生过所谓“卡债风暴”、“多头借贷”、过度借贷等产生大量的信用卡坏账。但是经过这么多年,今天银行的手续费收入里依然有很大一块是来自于信用卡的手续费收入。意味着需要消费信贷服务的人群数量还是相当巨大,非大陆籍的人群也非常的巨大,这个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状况。

第二个,现在的产品还是比较单一,除了靠线上的平台,就是靠线下的大额推广,在线上和线下之间或者在对一些客群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弹性,大家很容易陷入了价格战——“我就一定要打一个比你低的价格”,但是大家往往会忽略客户真正的需求是在什么地方?这一点来说,富邦华一有一定的优势。

第一个,我们有过去台湾地区的经验,第二个,台籍客群既有刷卡消费的需求,也有跨境往来的需求,也有借贷的需求,所以就够构建了全市场唯一和非常独特的一个客群。进而再延展开来,外籍的客群也相当巨大,这是我们看到的非常独特的客群。

其次,有场景。外籍人士消费的场景也是相对固定,所以我们推出了第二种服务——支付结算的服务,我们是境内少数把to C的聚合支付,to B的清分支付,包括数字人民币、跨境汇兑,我们是打通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会提供这个场景的支付清算,再辅以针对客群的信用卡方式,或者是线上的消费贷——我们推出的一个线上消费贷的产品,让非大陆籍的人群可以在线上申请消费贷款。这是我们整体的服务方式。

信用卡方面,虽然有法规讨论说可以做线上,但是事实上还是要去(线下)做面签这个动作,但我们整体上的技术已经做好了准备。总而言之,我们是依托于过去的这些经验教训,然后在中国大陆搭建的这个平台体系。

当然还有非常核心的,因为做消费信贷要有一个自己的平衡计分卡的体系,所谓的“a卡、b卡、c卡”。我们是少数能够做到针对大陆籍和非大陆籍人群提供完整的“a、b、c卡”形态,当然这大部分得益于历史收购的数据,因为它累积了过去10年、20年相关的经验。

如何看待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

第一财经:在不断加码个人银行业务之后,目前你们在行业中所处的竞争的地位如何?如何来定位自身的这种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又如何继续放大这个优势?

陈峰:在消费金融业务里面,我们应该无论在占比、规模来说都是相当可以的。第二个,我觉得这个市场跟我们目标相比,我们无意做一家跟境内大行相比较的银行,我们只希望在利基市场中寻找自己的地位,我认为在这方面还是有相当的拓展空间。

另外一个想象力的空间是它带来的财富管理的业务机会。过去服务了这么多线上的客人,坦白说并没有很强的财富管理的(针对性)产品,比如说消费金融公司它没有负债管理的功能,民营银行、城商行又受到地域性的限制,对大行来说,这个体量级对他们来说太小。所以我们认为在财富管理上面,除了传统的线下客群以外,这部分有一个相当大的想象空间。当然,如果是一个以外籍人士和外籍为主的汇兑业务的想象空间也是相当大的。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