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突破性进展。技术层面,通用人工智能(AGI)、量子计算与脑机接口等领域已无现成经验可循,人类正在踏入一个个科技领域的“无人区”。产业层面,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下,与不同技术的结合,正在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无穷想象。技术狂飙下,我们应该如何思考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即将在上海举行之际,《两说》推出一组系列对谈,以“探索AI‘无人区’”为题,邀请代表性嘉宾,就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期节目,由第一财经主持人张媛对话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迈克尔·莱维特教授是当前计算生物学领域的权威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包括DNA和蛋白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领域横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科学等多个学科;他开创性地为复杂的化学系统发展了多尺度模型,因此获得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那么,在这位计算生物学家眼中,地球上存在的三种智能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生物智能对人类有怎样的启示?机器智能(人工智能)带来哪些颠覆性变革?面对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人类智能的独特价值是什么?莱维特教授将从跨学科的视角分享他的观点和洞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6月25日周三晚22:30东方卫视《两说》节目,第一财经6月28日周六晚22:00播出。
2016年,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让所有人震惊,认为围棋被终结了。将近十年过去,围棋真的被终结了吗?
在人工智能开源的背景下,年轻人不需要像极客那样拥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也能将人工智能和自己的背景、经历结合起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开源生态的意义。
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生产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当AI能精准完成所有标准化作业,我们还在用“对错”评判孩子吗?未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
在大模型工具大幅降低技术门槛的今天,文科生只需突破心理障碍,就能掌握AI工具与工科生拉平差异。他们的人文社科知识反而成为独特优势——对社会需求的敏锐洞察,正是AI时代最珍贵的创新能力。
近几年,人工智能等理工科成为香饽饽而文科专业却遇冷,文科真的做不了工科的事吗?复旦大学高奇琦教授最近正在让文科生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