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一架从上海飞东京的飞机因机械故障突发机械故障,导致飞机在十分钟内从1.1万米高空急速下降至3200米,最终紧急备降大阪关西机场。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迅速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讨论,不仅让公众关注到航空安全应急处置机制,也引发了关于乘客权益保障的深入思考。
据多位机上乘客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现场描述,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突然开始"自由落体式"下降,氧气面罩随即自动脱落。一位乘客回忆道:
【我感觉到了一阵很急速的下沉(降),然后我旁边的空姐看到氧气罩以后,她自己都愣了几秒,然后才开始往前跑,广播说的是怀疑压力系统故障,要紧急迫降。】
飞行数据显示,该航班于当天17点49分,从上海浦东正常起飞,原定当地时间21点47分抵达东京成田机场。但在18点53分左右,当飞机位于1.1万米高空时,突发状况导致飞机在短短十分钟内下降了近7800米,最终于20点50分左右安全降落在关西机场。
日本国土交通省等部门当晚通报,飞机触发显示"增压系统故障"的警报。机舱内疑似发生减压状况,飞行员向空管宣布紧急状态,随后变更目的地,紧急备降关西机场。机上人员无人受伤,目前,日航正在调查具体事故原因。
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乘客而言,"机舱失压"这一专业术语可能显得陌生而遥远。所谓机舱失压就是指飞机内、外部的压差为零了,也就是飞机不增压了。通常情况下,在9000-12000米的巡航高度,外界空气极为稀薄且温度极低,飞机依靠增压系统维持舱内适宜的空气浓度和温度。一旦增压系统故障,舱内压力无法保持,就会导致乘客面临缺氧风险。
那么本次涉事航空公司的应急处理是否合规?飞机舱内失压的情况能否通过事前检查发现?资深机长 陈建国表示,
【春秋日本航空运营的这个航班,实际上下降了大概8700多米,那这个其实是我们的飞行员在处置增压系统故障时候的一个正常应急处置办法。通常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下降到适合于人正常呼吸的高度。因为每在高空多待一秒钟,就会对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人,造成一定的身体反应,每一秒都是很珍贵的,所以我们顶级下降要非常快的下降到1万英尺,或者是最低安全高度。这样是最有利于保护旅客健康和安全。这架飞机从上海起飞一直飞,它飞机系统一直是好的,那么它系统是一直工作正常的,只是在这之后的短时爬升过程中才发生了增压系统的故障,说明它这个故障就是空中偶发的,这种偶发现象它有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
尽管专业评估认为机组操作合规合理,但不少机上乘客却在社交媒体发文对航空公司的事后处置和赔偿方案表达了不满。
有乘客就说,高空速降导致自己出现了耳鸣和耳痛的情况。而飞机在降落后,又等待了近两个小时才被允许下飞机,持续在密闭的空间里加剧了不适感。
尤其引发争议的是,航空公司提出的每位乘客1.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750元)的赔偿方案遭到大多数乘客拒绝。对此,航空公司并没有回应。
此外,事件发酵过程中,还有一个插曲是部分网民误将涉事航班与中国春秋航空混淆。春秋航空官方微博迅速辟谣:"此信息不实,春秋航空的航班代码为9C开头,所有航班运行正常。"
事实上,涉事航班春秋航空日本,航班代号为IJ,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合资公司,最初由中国春秋航空与日本航空共同出资设立。2021年股权结构调整后,日本航空成为控股股东(持股67%),春秋航空仅保留33%股权。这一复杂的股权关系,加上相似的品牌名称,很容易造成公众混淆。
IJ004航班的紧急备降事件,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现代航空运输系统的多个维度:从精密的技术装备到严谨的应急处置,从复杂的公司架构到脆弱的乘客权益。在肯定航空业安全记录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完善乘客关怀机制,平衡运营效率与人本关怀,仍是整个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那么乘客在遇到类似紧急状况时该怎么办?资深机长 陈建国表示。
【我们应该相信飞机它从设计、制造、运营各个过程中,是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我们有各种各样对付应急状况的紧急处置办法。对于旅客来说,对飞机啊航空公司啊还有飞行员要有足够的信任。只要按照机组直接传达的一些指示进行配合。基本上对旅客自身不会发生大的事故。其次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坐飞机的时候,因为很多突发事件是机组主无法预测的,比如说突发的颠簸对吧?或者是突发的外来物撞击,那么对于旅客来说,我还是建议大家没有特殊的要求,在座位上坐好的时候,尽量系好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