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是由中国倡议发起、57国共同筹建的国际多边开发银行。今年是亚投行成立十周年。十年来,亚投行始终致力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大行其道对话亚投行资深投资官Torsten Albrecht,共同探讨基建投资证券化如何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
第一财经:我们要讨论的是一种非常创新的金融产品——基建贷款抵押证券。自2023年起,香港按揭证券公司开始发行这一产品,今年将迎来第三批发行,而亚投行是该产品的锚定投资者。那么,亚投行为什么选择这类产品作为投资目标?这一决策又是如何形成的?
Torsten Albrecht:通过基建贷款抵押证券,我们实现了什么?实际上,它是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非流动性资产转化为可投资、有评级的证券。在投资一个新项目时,显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一方面,项目必须符合我们的使命和战略;另一方面,也要满足风险调整后的回报要求。
就使命而言,亚投行致力于为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提供融资。我们投资大量绿色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同时也支持道路互联互通、数字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等与连通性相关的项目。
香港按揭证券公司所整合的投资组合中,就包含大量这类资产。另一个更重要的战略重点,是动员私营资本。我们希望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吸引私营资本进入,以弥补当前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缺口。
基建贷款抵押证券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具备吸引私人投资者的巨大潜力。因此,亚投行董事会批准了一项计划,投资香港按揭证券公司发行的基建贷款抵押证券,总额达3亿美元。我们以锚定订单的方式予以支持,是因为我们希望推动这一资产类别进一步发展,让更多投资者能够参与进来。
第一财经:从风险回报的角度来看,这类产品是否是一个良好的投资标的?
Torsten Albrecht:在风险与回报方面也需要多维度考量。首先,这类资产池提供了独特的分散化特性。以去年的“紫荆花2号”发行为例,它包含10个不同国家的14个行业中的项目——比如印度的太阳能项目,和巴西的通信基站,这些资产之间相关性很低。投资者通过投资这类评级证券,实际上持有了不相关资产组合,在地理和行业上都实现了分散化。
其次,证券化让投资者能自主选择所要承担的风险层级:优先档回报较低但偿付顺序靠前;次级档评级较低但收益更高,偿付顺序也相应靠后。若将这类证券的评级与公司债市场相比较,其回报相当有吸引力。这反映出该资产类别仍较新颖、规模尚小、二级市场流动性仍有提升空间,但整体来看,按评级比较回报水平,它仍具备显著优势。
第一财经:这类产品为何到现在才出现?
Torsten Albrecht:资产证券化通常起步于粒度较小的资产类别,例如信用卡、抵押贷款等,这类资产易于统计建模和违约分析。而基础设施贷款金额大,虽具多样性,但评级机构仍需逐笔评估,工作更为复杂。因此,基础设施贷款证券化相比其他资产类别需要更多努力,发展也相对较晚。
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作为资产类别本身正在迅速增长——可再生能源、数据中心等领域都有大量新项目上马。银行受限于资本充足率,有释放信贷空间的需求。证券化正是释放银行资产负债表、促成新贷款投放的创新工具。它进一步推动能源转型和数字化进程,因为银行可以用回收的资金投入绿色和数字基础设施。亚投行非常支持这一创新解决方案,也期待更多机构采用这类金融工具。
第一财经:基建贷款抵押证券中设有可持续发展融资部分,这对基础设施投资有何意义?
Torsten Albrecht:作为多边开发银行,可持续发展部分对我们非常重要。它类似于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或社会债券,只是应用在证券化产品上。购买这一部分证券,就意味着投资于绿色和社会资产。这对有关注限制、只投绿色和社会资产的投资者尤其重要。随着绿色经济转型加速和绿色贷款增多,我们希望可持续发展部分在这类交易中的占比也能相应提升。
第一财经:目前基建贷款抵押证券的市场规模如何?未来将如何发展?
Torsten Albrecht:目前估计整体规模在20至30亿美元之间,相比其他成熟资产类别仍然较小。但我们看到,香港按揭证券公司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进展,投资者数量在增加,按评级分类的风险利差在收窄,订单认购超额倍数也在上升,这些都显示出积极的发展趋势。我们希望这一资产类别能够继续成长。
第一财经:近年来,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出现了哪些变化?仍存在哪些挑战?应如何应对?
Torsten Albrecht:基础设施市场呈现出诸多趋势,比如可再生能源项目显著增多,人工智能推动数据中心需求上升,而数据中心又带动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从融资供给端看,基础设施贷款仍以银行为主,资金供给能力并未同步提升。如果继续维持现状,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反而可能进一步扩大。
因此,关键在于推出创新解决方案,吸引资产管理人、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贷款和市场。尽管基础设施投资长期吸引力显著,但对机构投资者而言,直接参与非常困难:他们需要与银行沟通、进入银团贷款市场,而每笔贷款各不相同,尽职调查成本高,还需具备行业和国家专业知识。
正因如此,像香港按揭证券公司推出的基建贷款抵押证券这类创新产品,应成为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类工具潜力巨大,有望推动市场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