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产业加速复苏的当下,传统观光型景点正面临内容同质化、体验浅层化的挑战。然而,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上海海洋水族馆,却凭借“科研内容场景化、知识通俗化”的科普创新路径,悄然打开了一片“科普+”新蓝海。
“我们希望用更朴实、更亲近的方式,展现生态环境与自然科学知识。”上海海洋水族馆水族展教部经理杨舒婷在接受第一财经广播采访时表示,馆方正致力于将复杂的生物技术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互动体验。
例如,“硝化系统的预培养”被转化为“海洋生物循环利用的初始家园”;“老海水再利用循环系统”也不再是生僻术语,而是成为游客理解生态循环的直观场景。此外,馆方还通过短视频、物种图鉴等轻量化内容,降低科普门槛,提升科学内容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水族馆正在将生物特性与科技应用深度融合。在今年9月的全国科普月中,馆方推出的“发光水生物展”便是一个典型案例。灯颊鲷利用发光细菌发出微光,而人类通过研究这类细菌,开发出对有毒物质高度敏感的检测技术;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中提取的绿色荧光蛋白,则被广泛应用于细胞标记与分化过程观察。
这些看似遥远的海洋生物特性,正通过水族馆的策展与讲解,与前沿科技建立起清晰的联系。这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也让“海洋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公众视野,成为可触摸、可理解的现实应用。
从产业视角看,上海海洋水族馆的实践,折射出文旅业态从“观看型”向“体验型+认知型”的转型趋势。通过将科研内容转化为沉浸式、故事化的展览,水族馆不仅增强了用户黏性,也拓展了“科普经济”的商业模式。
未来,馆方计划进一步攻坚水生物繁育技术,并推进“科普在身边”系列活动,如“与鲨共眠”夜宿体验,让青少年在夜间观察海洋生物行为,激发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杨舒婷透露,馆方还将打造绿色品牌,推动公众从“认识水生物”到“关爱水生物”,最终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每一颗鲨鱼卵的孵化,每一束微光背后,都有生命生存的自然道理,也有科技守护海洋的力量。”她说。
在“海洋强国”战略与“双减”政策背景下,科普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上海海洋水族馆的探索表明:当科学与场景结合、知识与情感共鸣,水族馆不再只是“看鱼的地方”,而是成为连接公众、科学与产业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