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年内理财产品经历了两轮明显的净值回撤,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银行理财市场的整体规模仍在持续增长。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我国居民财富配置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传统的“储蓄型”加速向“投资型”转变。
根据普益标准最新估算数据,截至10月末,全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已达到33.18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环比增长约1.05万亿元。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也创下了近年单月增长的新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至3月、8月至9月,理财产品净值确实出现了两轮持续回撤。按理说,净值波动可能会引发投资者的观望情绪,但实际情况却是“越跌越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呢?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分析认为,关键在于“比价效应”下的“存款搬家”。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国有银行一年期及以内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已降至1.5%以下,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中枢仍维持在2%左右,保持了相对收益优势。这种收益差距,正在推动居民将部分存款转向理财市场寻求更高回报。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进一步指出,理财规模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推动客户寻找收益替代;二是理财子公司通过机制创新与产品迭代,成功承接了“存款搬家”的资金流。
然而,在规模创新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年内理财产品收益水平正在持续承压。普益标准数据显示,理财收益呈现逐季递减态势:一季度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060亿元,二季度降至1836亿元,三季度进一步下滑至1792亿元。从具体收益率看,三季度到期封闭式、开放式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73%和2.54%,均未达到平均业绩比较基准。
收益承压的核心原因在于底层资产收益收窄。截至三季度末,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达31.21万亿元,占比超过97%。在低利率环境下,票息资产收益持续下行,使得传统配置策略面临挑战。一位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策略人士透露,理财公司权益资产占比较低、权益投研能力薄弱、产品同质化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收益提升空间。
展望未来,业内普遍预计理财规模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刘郁分析认为,11月作为季中月,理财规模大概率延续温和增长,若净值保持稳定,预计可实现3000亿至4000亿元的增量。不过,从中长期看,理财市场仍将面临收益中枢下移的挑战。中信证券首席分析师明明指出,2025年货币政策预计维持适度宽松,债券市场利率中枢有望进一步下行,固收类产品长期收益或呈缓步下降趋势。
在产品策略方面,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固收+”策略凭借其灵活配置和超额收益能力,有望成为理财机构发力重点。总的来说,当前理财市场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模扩张与收益下行并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树立更加理性的投资观念,正确认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对理财机构来说,则需要加快产品创新,提升投研能力,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