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费者向央视《财经调查》栏目反映,有人在网络平台上放出“医保卡薅羊毛攻略”,视频中,博主们教唆消费者,在完全脱离医疗场景的情况下使用医保卡支付购买牙线、牙刷、洗脸巾、护肤品等日用品,将医保卡里的钱当零花钱用。甚至有人主动把医保电子凭证交给中介,换取55%到61%的现金返利。记者暗访发现确有此事。涉事药店包括: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大参林连锁药店等。今年早些时候,全国多地医保局陆续发布了“禁止将医保卡变为购物卡”的预警提示。提示中明确提到,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应专款专用,仅限医疗相关支出,骗保行为将面临法律惩戒。把“救命钱”当成购物卡,说到底是对医保制度根基的侵蚀。一方面,是监管存在盲区:对“伪医疗器械”的备案审核权分散在地方,标准不一;对药店非药品类商品的医保结算缺乏统一禁令。另一方面,公众对医保的认知依然模糊。很多人分不清“家庭共济”和“违规出借”的界限。医保制度的健康运行,既靠技术堵漏,也靠人心守界。要堵住漏洞,制度、监管、消费者教育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