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眉山,一个别出心裁的"偷甘蔗"真人体验项目,通过社交媒体意外走红。不过,随着活动爆火,甘蔗农场的老板童鹏飞也陷入了甘蔗浪费、逃单和秩序混乱的烦恼。无奈之下,他宣布,从昨天起,收取每人2.99元的入场费,并发布视频呼吁游客"遵守规则,别浪费"。
这场创意营销的发起者是农场主童鹏飞。本月11号,他将自家45亩甘蔗地精心改造成"偷甘蔗体验区"。活动规则设定为:游客每砍一根甘蔗,就支付9.9元,但如果被巡逻人员抓到,则需要支付15.9元。
活动开启第一晚,就来了三四批游客。童鹏飞在甘蔗地里追了半宿,一个"小偷"都没逮到。于是,他雇了本村六十多岁的童大爷和他的两条小狗充当捕快。还用上了热成像仪。但"抓捕"效果依旧"不理想"。有游客带着甘蔗走的时候甚至嘲讽说,汗都没出就"偷"到了。此后,随着传播效应的几何式增加,更多志愿者自发加入"捕快"阵营,甚至有被抓的"小偷",当场转变角色当上"捕快"的。童鹏飞在直播中坦言。
【现在四五十个人("捕快"),逮今天晚上的四五千个人,已经逮不过来了。】
对于"偷甘蔗"为什么能吸引到那么多游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
【偷甘蔗的本质不是偷,而是让大家到甘蔗地里自己去砍甘蔗,砍完以后可以带走,所以给人一种非常强的一种获得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就在于很多时候这个行为发生在夜间,有点像游戏和竞技的活动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很少有这种文旅体验能提供纯天然的在大地之上的,没有特别强的人员规划的,在里头你可以自由穿梭。所以这样的话就变得非常有趣好玩,变成一种我具有童趣野趣,具有新鲜体验的,带有一定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文旅体验活动。】
然而游客数量的激增,也让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比如甘蔗遭到大规模破坏,部分游客因场地昏暗崴脚或擦伤;通信基站超载导致手机信号中断,逃单现象频发;周边道路更因车辆拥堵需交警介入疏导。
于是童鹏飞紧急调整规则,收取2.99元入场费,甘蔗统一定价9.9元/根,被抓游客需表演才艺。但游客的热情始终高涨,新规则上线当晚8点,童鹏飞的社交账号开启直播,现场游客仍超过千人。
虽然创新的销售模式,给老板童鹏飞带来了可能高达每天近万元的销售额,但伴生的浪费和秩序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农场方面应该如何应对,才能重整秩序?这起网络事件,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张志安教授表示,
【你看他现在火了以后,甘蔗地每天上千人,那我觉得就变成一个公共活动了,当地的村里或者镇上,需要适当的介入,来给他做一定的秩序的维护,包括一些人流的分流,销售的管控,肯定是靠他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力量是不够的。这个背后要算一笔经济账,它是否能给大家提供一种跟城市不同的一种文旅游戏或者是农产品采摘的一种体验。过去我们也看到过一些这个农场类的农业园、农艺园等等这些,但是因为它规划的太好,反倒是过于精致了,可能跟我们在城市体验的其他的文旅项目没有本质逻辑上的区别,所以我觉得这次的这个偷甘蔗的爆破反倒给我们和借鉴,就是越新鲜的体验,越真实的场景,越强烈的互动,对都市人的这种感召和吸引力会很强的。】
这场始于创意、困于流量的营销实验,既展现了乡村文旅的潜力,也为同类项目提供了管理范本。其最终走向,或将成为观察"网红经济"与可持续运营的鲜活样本。
以上由第一财经广播AI数字人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