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印度疫情态势明显超出预期,防疫能力不足、人口众多、医疗水平低下等多重因素交织,使得印度、甚至全球经济的正常化进程更加艰难。疫情前,海外对中国产品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认为价格便宜但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很多企业不愿尝试使用。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目标设定保守,稳定基础上更强调高质量,“创新”词频明显高于以往。货币政策符合预期,超预期主要集中在财政政策,重点关注财政六大亮点。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或将加速推进,土地要素有望进一步被盘活。一方面要求公共预算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另一方面要求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预计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落地指明方向。
欧美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在疫情期间积极作为,政府部门杠杆率提升,但居民杠杆率依旧维持低位。截至2020年6月底,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的数据,较2019年年底,欧元区政府部门杠杆率提升了11个百分点达到95%,居民部门杠杆率仅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60%。
在回归常态的进程中,供需两旺带动制造业上行,消费动能修复依然存有空间。
内外需两旺支撑制造业改善,服务业与建筑业走强,带动非制造业高景气企稳,11月PMI预示四季度经济动能修复超预期。未来海外库存周期共振、疫苗落地前出口再推动、中小民营企业修复将是经济动能回归常态的三场收官之战。
疫情之后,中国经济恢复的动能如何?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恢复充满信心,预计明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达到顶部,恢复到16%左右。在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携手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ACCA-SNAI年度峰会(下称峰会)上,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表示,良好的疫情控制、前期的供应链转移和海外消费的恢复使得中国出口呈现比较好的态势,国内消费也仍有爆发潜力,其中高端消费表现将尤为亮眼。海外消费恢复促进中国出口繁荣 中国出口持续转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受疫情影响,海外制造业尚未复苏,但消费却呈现出恢复较快的局面,这使得中国的出口有了一个新的动能。
“地缘冲突-油价-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是2020年潜在黑天鹅逻辑线,目前触发的可能性并不大。
2020年我们认为财政将成为稳增长的上半场主力,基于对财政空间的判断,基建回暖主线未来确定性较高。
当前,不仅猪肉价格上涨,且也已带动其他相关食品和非食品的通胀上行,后续通胀上行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值得关注。
KKR投资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