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七条政策建议。
建议库存压力较大的部分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下调最低首付比例。
受抵押贷款利率回升和可售住房供应不足影响,美国房地产销售出现了阶段性回调。
2006年-2009年间,地产美元债发行规模较小,发行规模集中在3-10亿美元之间。在第一阶段,国内融资环境直接关系到地产美元债发行规模。2012年,央行共降息两次、降准两次,稳健偏松的融资环境使得房企倾向于国内信用债融资,美元债发债规模较2011年同比下降64%。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2021年10月,居民部门中长期信贷新增4221亿元,当月同比增长4%,结束了自今年5月以来连续5个月居民中长期信贷负增长的态势,累计同比也从9月的2.6%小幅回升至2.7%。
9月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新房房价与上个月持平,三线城市新房房价较上个月下降0.2%,房价开始由增转负。
9月27日,央行公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三季度例会的主要内容,文件中提到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考虑到过去几年,住房金融政策持续收紧,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持续回落,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在短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居民购房需求被快速抑制,行业弥漫着某种程度的恐慌情绪。
随着部分一、二线城市房价较快上涨,房地产行业局部风险有所累积。在有效防范住房金融风险的同时,行业需要合理的金融支持,以保持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居民贷款扩张速度与历史高点相比尚属温和。截止2021年6月末,居民部门中长期信贷新增3.43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房贷利率短期进入上升通道。国内居民部门杠杆率和新增住房贷款价值比(LTV)均处于历史高位。数据显示,2021年二季末,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2 %,较2020年末回落0.2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个人按揭贷款1.64万亿,同比增长23.9%,贷款价值比LTV为0.37,尽管已经连续几个月回落,但该指标仍处于历史高位。
三道红线压力下,隐藏的财务风险值得市场关注,尤其是龙头和小型房企的债务风险应加以警惕。
土地成交进一步回落,房企拿地更聚焦重点城市。
我们认为监管部门针对住房金融政策严格规范的意图已经比较明确,国内房地产价格结构上涨过快及其泡沫风险更多体现的是局部、结构性的,通过收紧流动性的总量型货币政策调节来针对房地产局部价格上涨难以奏效。
“十四五”规划期间,土地制度改革应成为经济体制改革重要任务。
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第一财经
APP
第一财经
日报微博
第一财经
微信服务号
第一财经
微信订阅号
第一财经
VIP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