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3年,CPI全年增速或将在2%-3%之间,在此基础上,货币政策也将有更大的实施空间。
国内通胀相对比较温和,但1%的核心通胀水平说明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不过随着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预计从今年年初开始,通胀和需求将逐步复苏。
如何对2023年的复苏和挑战预估得更加充分?经济会有V型反转吗?通胀是否会抬头?
接下来,对于改善性、基础保障性住房的政策仍然有较大施展空间。
但就短期看,需求不足结构分化的问题仍然突出,建议对二套改善性住房需求也给予降利率降首付比例的政策支持,提振信心。
《首席对策》对话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四地五位首席经济学家,共同探讨明年的挑战和机会。
三重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财政政策也理应更加积极。赤字率至少应上升到3%的水平,专项债的额度也应提高到四万亿左右,而从刺激消费的角度看,明年应出台更多有直达效果的财政政策。
从需求角度来看,现在的房地产政策不需要过度加力,我国城镇化进程预计在2035年告一段落,不应过度增加杠杆透支未来发展空间,目前的政策更应倾向于让房地产软着陆,而不是回到过去的发展路径。
虽然目前鲍威尔表态仍显鹰派,但明年美联储加息会到一季度后停止,下半年开始降息。而从目前来看,美债收益率已经触顶。
还是要从根源上解决就业、收入稳定和预期问题。今年居民部门预防性储蓄增加,一旦经济形势稳定,就业向好收入回归稳定的预期,这一部分预防性储蓄转化为消费,从而显著恢复和扩大消费。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体现精确、直达和精准的效果,考虑到目前处于内外货币政策分化周期中,明年宏观政策应继续重视已经开发出来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背景下,四季度的经济怎么走?当前的经济增速长期低于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如何让经济重回合理的增长区间?
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背景下,四季度的经济怎么走?当前的经济增速长期低于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如何让经济重回合理的增长区间?
说明政策在保障民生、保供稳价方面起到较大作用,但同时也显示经济面临内需不足的核心矛盾,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需继续发力,以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去年的基数偏高以及11月份疫情扰动导致相关服务领域价格波动是CPI重回“1”时代的主要原因。展望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优化和落地实施,通胀将依旧处于温和可控水平,内需逐渐回升。
国内通胀从今年四季度到明年压力总体不大,但需要关注的是,经济逐渐恢复以后,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一些此前供给受到一定冲击的领域,可能存在涨价压力。
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落。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虽然11月份数据低于预期,但随着近期各项政策的加快落地,有望从今年12月到明年1月份,经济或将迎来阶段性复苏。
LPR是否调降也引起市场关注。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不排除LPR调降可能,而且5年期LPR调降可能性较大,小幅多次降息,依旧是未来可能的基调。
明年的经济增长有可能以今年基数较低原因,定在4.5%~5%区间。考虑过去两年表现,以及未来一两年国际国内复杂因素,制定经济增长目标需更谨慎科学。明年应加大系统性政策的疏解力度,才能使消费和房地产两个重要板块,得到一定程度复苏。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认为,以往所谓的房地产市场拐点已经不会出现,近期房地产支持政策的核心是化解系统性风险,以房地产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与城镇化伴随的地产大发展阶段已经告一段落。
第一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