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上海地区多家银行发现,长期限产品利率与短期限产品利率倒挂已成当前常态,甚至有不少银行已“下架”5年定期存款产品。专家表示,贷款利率的下行带动银行存款端成本压缩,迫使银行优化负债结构。未来,长期限、高息产品的空间将会持续地收窄。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当前,全球化格局经历深刻变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向质量提升加速转型。在此背景下,11月15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36期举行。本期沙龙汇聚银行、保险、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多方嘉宾,共同探讨如何通过高质量并购提升中国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与抗周期韧性,进一步助力中资企业高质量海外并购。
《金融赋能看浦东》系列第五集,我们将聚焦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一的“普惠金融”。科创企业“轻资产、重研发”的融资痛点如何破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浦东,答案正变得多元。从商业银行的特色信贷产品“科创贷”、“新质贷”,到金融租赁的创新服务模式 ,一套覆盖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既打通科技创新资金堵点,又将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到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助推力。
四年前,市场对A股“药茅”恒瑞医药的未来曾一度产生分歧;四年后的今天,公司的发展轨迹已给出清晰回应。短短几年间,恒瑞完成了V型反转——今年半年报业绩刷新历史纪录;签出120亿美元“天价”出海大单;成功登陆港交所,募资超百亿港元……对于这一切,市场用“杀疯了”来形容恒瑞。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10月末,恒瑞医药位于张江总部经济园区的上海创新研发中心正式启用,成为上海与国内创新龙头企业双向奔赴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标志着公司全球化战略迈出坚实一步。
两年股价涨13倍、科创板首富标签,加上超级出海大单和全球首创的“抗癌神药”,这一切将百利天恒推向了今年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有人说,这是一场关于创新药的豪赌,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破局范本。近日,第一财经“上海药圈新拐点”系列独家专访了百利天恒创始人朱义。
在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期间,印度尼西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Taruna lkrar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将要在ABG 概念的引导下,推进海外制药企业到印度尼西亚发展。据他介绍,ABG 是学术界(Academia)、企业(Business)和政府(Government)三方协同合作的创新生态模式,旨在通过跨领域资源整合,推动医药、科技等行业的创新发展与成果转化。而在这一概念下,印尼药监局已经将临床试验审批时间从原来的300个工作日,缩短到了20个工作日。直击展会,一览全知!
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成功举行,本次上海会议活动,举办了100多场边会,吸引了200余位政、产、学、研各界领军人物,首发报告、指数、联盟、平台、签约项目等各类重要成果逾60项,实现进博会和上海主场间更加紧密的交融和互动。第一财经记者也走访了多个边会活动,从全国首发成果、专业报告解读等多维度呈现这场会议活动的“上海声音”。直击展会,一览全知!
2025 年第八届进博会上,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参展商收获满满。来自加纳的巧克力参展商阿博佐・埃里克首次访华参展,其展位前试吃与采购的中国消费者络绎不绝。埃里克表示,中国是兼具人口规模与购买力的全球最大市场,进博会是他参加过的最好展会。加纳投资促进局的芭芭・奥达姆直言,进博会是中非贸易的“双赢桥梁”,以往非洲出口商对接中国市场常常无从下手,如今这一平台让展品直连买家。本届进博会吸引37 个最不发达国家的163家企业参展,同比增长23.5%,非洲产品专区扩容升级,叠加中国对最不发达国家100% 税目零关税政策,为加纳等国带来新机遇。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中国自非洲进口可可产品达5864.77万美元,加纳占比39.19%,进博会正推动加纳从可可原料出口向高附加值成品贸易升级。
中美最新经贸磋商,达成扩大农产品贸易共识。一度承压的双边农贸关系迎来“破冰”。第八届进博会现场,美国大豆、高粱等重点大宗商品,受到广泛关注。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对话来自美国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多方人士,探寻中美农产品贸易破局之道。记者在现场直观感受到,这些美国“农业人”也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尽管中美农产品贸易仍面临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双边合作根基始终牢固,合作前景仍然广阔。
“每月约有1至1.2万吨产品,计划从哈萨克斯坦发往中国。”在进博会的展台上,作为首次参展的新朋友,哈萨克斯坦展商成功签下了大订单。然而,这份沉甸甸的订单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如何将这每月上万吨的优质小麦,顺利、高效地运抵中国?他坦言,目前中哈边境的铁路运输和口岸通关效率是他们最大的挑战。他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希望通过进博会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呼吁两国政府共同协作,提升物流效率。这份来自中亚的“万吨之约”,既是进博会“买全球、惠全球”的生动写照,也向“一带一路”的物流大通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物流瓶颈能尽快打通,让更多像哈萨克斯坦小麦这样的优质产品,能更顺畅地走上中国消费者的餐桌。直击展会,一览全知!
除了大豆,中国也是美国高粱的最大市场。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中国进口高粱865.7万吨,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其中从美国进口了568.3万吨,占比65.65%,为最重要来源地。在今年的进博会现场,美国谷物协会主席威尔逊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美国农民已经囤积了两年的高粱产量,高库存压力下,急需恢复与中国的高粱贸易。目前已经有一艘搭载美国高粱的船只,正在驶向中国市场。
一款安装在数智骨科系统上的平板探测器,从原来的纯进口,变成了现在的“中国造”、一款本土合作的创新成果左心耳封堵器,不仅在同类产品的设计上进行了二次创新,还顺利在临床上实现了落地应用……这些进博首秀的展品背后,是中国从“世界工厂”供应全球到极致创新“赋能全球”的转变。
第八届进博会现场,近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亮相。第一财经记者现场观察到,这些创新成果正在会上打通链条、驱动合作,实现从首发概念到本地化生产的闭环。从全球技术的“试验场”到中国市场的“应用场”,进博会正加速成为驱动全球创新链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的关键平台。直击展会,一览全知!
第八届进博会期间,2025虹桥HUB大会成功举办,聚焦全球变局下的中国企业出海议题。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与国际商业领袖和中国企业负责人交流发现,中企出海已从简单的产品输出,转向品牌和标准的全球化深度运营的3.0时代。而在中企出海的3.0时代,专业能力短板成为关键瓶颈,记者在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看到这样一个案例:通过一次及时的“提醒”,一家企业在马德里商标延伸注册过程中,节约了半年以上的时间。这显示出在知识产权、法律合规等专业领域,高效率的服务是保障中企出海成功的关键。对此,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正升级其服务体系,推出3.0版,系统整合国际人才培养、科创联动和经贸合作等功能。直击展会,一览全知!
随着我国REITs市场迈入扩容新阶段,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坚守稳健发展底线,成为行业关注的核心议题。11月8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35期在上海举办,多位业内顶尖专家,围绕 REITs市场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展开深度研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进博会正成为推动外资企业从单纯技术输出,向深度融入中国本土产业链的重要纽带。在第八届进博会现场,一家外资医疗企业有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企业去年在进博会上推出的一款首发医疗设备,在今年进博会现场实现了国产化发布,这款高端医疗设备,已链接超过100家国内下游供应商,实现高比例国产化组件。记者在现场与多家外资企业交流发现,深耕中国市场多年,这些企业已经从“技术输入”转向“本土共创”,在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同时,更精准匹配中国市场需求,形成“引进来—本土化—走出去”的良性循环。
在进博会的医疗器械展区,第一财经记者亲手操作了一个在进博“首秀”的经导管瓣膜修复系统。这个连普通人都能快速学会并操控的展品,竟然拥有着优异的操控性、稳定性以及精确的导航与植入物输送能力,能够灵活应对复杂的解剖结构,并帮助临床医生优化手术效率的同时,为外科手术高风险的二尖瓣及三尖瓣反流患者带来了更加微创可靠的介入治疗新方案。
两位进博会的“新朋友”,带着不同的发展诉求踏上展会舞台。一位是携香港上市之势、首秀即落地中国区总部的泰国网红椰子水品牌 IF,一位是深耕中国7年、借展寻求精准投资的新西兰儿童营养品牌小小伞。前者敲定上海青浦总部,同步推出新品加速扎根;后者对接渠道资源、深化市场认知,计划加码中国投资。不同的拓展路径,同样的信心与期待,进博会正成为海外品牌解锁中国市场机遇的核心钥匙。直击展会,一览全知!
20余款新品中国首发、7大品牌近300件展品集结——这是进博“全勤生”爱茉莉太平洋成立80周年之际,在第八届进博会上交出的“悦美向新”答卷。第一财经记者现场对话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副总裁许达仁,解读展台亮点与新品战略。他表示,进博会是与中国市场的一次深度对话,本届参展不仅是爱茉莉太平洋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公司将进博作为战略平台,持续加码投资、深耕中国市场的坚定承诺。
第八届进博会参展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新朋友占比显著提升。作为全球优质资源与中国市场的“超级连接器”,进博会持续释放独特吸引力,不断吸引众多跨国巨头首次参展。第一财经记者探访发现,涂料巨头宣伟亚洲携带首发的全球核心漆类产品组合亮相;以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替代法单盘天平而闻名的梅特勒-托利多集团首次参展,同步带来三款全球首发产品。从宣伟的绿色涂料到梅特勒-托利多的精密仪器,首发产品均紧扣中国市场对智能化、低碳化的需求,印证了进博会“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的溢出效应。随着更多企业将总部、研发中心迁至中国,进博会正成为跨国企业深耕本土市场、辐射全球战略的核心枢纽。前美中贸易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向第一财经表示,中国的创新活力离不开多样性支撑,进博会是一个博采众长为中国所用的绝佳平台。

第一财经记者